爻缘的第一次讨论课

话题1:观察与写作 包含与灵感相关的话题

栗子:

怎样观察算是到位?

怎样写作观察笔记算是成功?

灵感是怎么来的?你如何捕捉它?捕鼠夹?蝇拍?网子?灵感是什么?

 

 

话题2:教室外的写作(生活中的写作)

栗子:

在现在的条件下可以做什么跟写作相关的事?

写作是每个人都需要学/做的吗?

学写作到底在学什么?

不喜欢写作的人如何享受写作的快乐?

其他事情里能找到跟写作相似的快乐(痛苦hinghinghing)吗?

生活中跟写作相关的事有哪些?

有什么适合写作的时间/地点吗?

是不是要维护自己的写作“恶习”?

什么是所谓”良好“的写作习惯?

………………

 

(期待你贡献自己的话题)

26人评论了“爻缘的第一次讨论课”

  1. 塑料瓶里的矿泉水——潘岳

    1、观察与写作的问题
    是要把观察事物的特征写全面好呢,还是摘录其中你最想写的展开好呢?写全面不免流水账,但是写一两个点又会造成管中窥豹的尴尬局面,写出来的就不真实了。
    2、教室外写作的问题
    写作是需要积累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是很难的。那为了提高写作,应该怎样把提高训练过程具体化并且能收到成效呢?

  2. 1关于写作的表达,就经常会感觉语言挺苍白的,比较难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意境
    2什么是所谓”良好“的写作习惯ww(还挺好奇的就黏贴过来了

  3. 1.在户外蒙眼体验中,如何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
    2.对于写作分数低而且不喜欢写作的人如何去培养他们对于写作的兴趣?

  4. 曼达林---张芸镜

    1.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忽然发现一个很想描写的瞬间或感觉,怎样让它在记忆中保持清晰,这样后面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准确描述出当时的感觉?

    2.描写的时候,应该主要观察什么?感觉?声音?周边的人在干什么?场景?哪个更会让人直观的感受到那个时刻,为什么?

  5. 阿宽---袁刘昱秀

    观察与写作:
    读别人的作品,会觉得大家的生活非常有趣,不是说这种“有趣”是因为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是他们总能观察生活获得一些巧妙的灵感,所以我也尝试去通过观察生活来获得相似的灵感,但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还是很少,所以该怎样观察生活?观察什么会更容易作为写作的素材?

    生活中的写作:
    有的时候其实很想写一点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写出来又觉得像流水账没有意思,该怎么记录的有趣?

  6. 话题1:我们平时观察到的无非是通过各种感官,肢体收集到的环境信息,那么当我们完全能够运用所有的感官来观察某件事物之后,还有什么特别的观察方式或者角度能够让观察记录更为出彩吗?
    话题2:在生活中我更倾向于追求当下的享受与一些体验,没什么动力在某一种体验之后做一些记录。有没有可能让一个完全倾向于仅仅获得体验而不是进行记录的人来有动力进行写作呢?
    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的人会使我特别有向他们写东西表达情感的欲望(各位都懂 进展的事情),但是总是怕这段文字毁掉一些微妙的平衡,有没有可能写出来让对方看到而后也不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呢?还是只能博弈?

  7. 1.我平时不太留意和观察事物,总是想写什么的时候却忘了那个东西长什么样(甚至是多次见过人…),如果说每件事物我都刻意观察的话也不太可能,我该怎么办?
    2.如果我构思好了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但不知道中间该怎么写。是应该写一步看一步还是提前构思好全部才下笔?

  8. 1.关于观察与写作:
    区别于明确的大纲的写作,灵感比较模糊的时候就动笔,随着不断的调整的同时引起联想,打开一些脑洞,是否是一个好的现象。

    2.关于课外写作
    2.一些自己的神奇的想法和小脑洞,会在什么时候去切实的下笔呢?

  9. 日尧—季晓康

    话题一:有什么好的观察方法?(描述的多详细才算好的观察方法?)/你是怎么观察的呢?
    话题二:生活中我们看见过/听说过的事/人/物都能写成文章吗?

  10. 李舒泽——景云☁️

    话题一:观察与写作
    观察的足够了,获得一些素材,但不知道如何把这些素材组合,形成一篇文章,怎么办呢?
    话题二:教室外的写作
    有自己写作的风格,但可能与大众的想法不一样(不理解、觉得很普通等等),是否要改变自己风格,还是坚定自己?如果要改变,如何重新选择风格?

  11. 话题1:灵感是怎么来的?好的文章都是作者有灵感时才写出的吗?换言之没灵感写不出好文章?
    话题2: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所有好的艺术作品都是源于生活的?

  12. 杨铠玮
    观察与写作:怎样通过观察来获得写作的灵感?怎样通过阅读他人的作品来获得自己写作的灵感?如何将灵感应用到写作之中?
    生活中的写作:如何记录自己的生活的闪光点以及有趣儿的时刻,怎样用语言将它们展现出来?

  13. 话题一:除了在平常留心生活以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抓住灵感吗?
    话题二:如何避免在写作中出现“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况?

  14. 柠檬牛奶—余越

    话题1:
    观察的话,侧重点,应该在外在还是在就自身的感受呢?
    观察的话,就如果有突然想写的东西,但手边没有可以记录的话,最后不是就会让它跑掉了吗,有没有能像延长保质期的一种方法?(一直想着觉得很怪
    话题2:
    写作感觉应该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又需要分享和被别人评价之后才能有更好的长进,所以就应该为了更适合大家来读,而去写,还是应该就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好?

  15. 话题一:
    对于一些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可以进行适当的脑补吗?
    话题二:
    对于教室外的写作,可以用应试用的标准来评判吗?

  16. 题目一:
    观察是为了写作吗?那有目的的观察又会不会妨碍写作?
    题目二:
    在什么情况下写作是最能够表达内心的?与他人讨论后的写作是不是会影响作者的本意?

  17. 施云瀚
    在我们没有闭上眼睛时,为何没有听见我们在闭上眼睛时听不见的声音。
    都说历史是台复读机,那我们能否已过去的历史,预测未来的历史

  18. 写作感觉应该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又需要分享和被别人评价之后才能有更好的长进,所以就应该为了更适合大家来读,而去写,还是应该就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好?

    1.分目的
    我是否是为自己(为别人)而动笔?
    是的话,我们需要考虑那个人的感受
    需要迎合那个人的品味

    2.分评价内容:
    硬实力问题可以听
    风格问题保留,作为参考

  19. 我们小组成员:施云瀚、杨铠玮、吴介然、小丑。
    问题:如何在日常写作中避免“为了写作而写作”的情况
    在日常写作中,写作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日记,朋友圈,动态等等。
    可是有时我们会为了写作而写作,为了种种不同的、各种各样的原因,又亦或是长久应试教育下所锻炼出来的“本能”。
    如何避免:肯定要有想表达的东西才可以避免,要有的可写。我们必须在平常多积累些东西。积累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素材,第二类是内容。若把一篇作文比做一个人。那素材即是骨,而内容则为血肉。没有素材即使写的再好也没有神。所以先说骨。我们必须去仔细的观察生活。这已经是一件被说烂的事情了。不过我认为我所应当的不仅仅是细节,更是细节中的一个点。比如操场上运动的同学的汗滴。一如在倾听活动中,闭上眼睛,反而听见了平常没听见的事情。把格局放小,或许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收获与美。
    生活中没有从天而降的灵感,如果需要避免为了写作而写作,首先一定需要观察以及留心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
    不要给自己订什么时候要写、该写些什么,这样会给自己一个束缚,你是在为了写而写。只用在平时稍微记录下自己那些一闪而过的想法和自己有趣的经历,不用太长,一两句到几个词都行。每过一段时间都来看看这些记录,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想说的,把自己想说的写下来就好了。

  20. 曼达林---张芸镜

    问题:描写的时候,应该主要观察什么?感觉?声音?周边的人在干什么?场景?并且该怎么记录的有趣?

    主要观察自己的感受,其他的观察的方面(气氛、服装、细节)是用来辅助让感受(自己的)更加充分,来引起读者一定共鸣。

    首先还是要有联想,记录这些联想的时候要尽量详细(因为一些想法会转瞬即逝),挑选的时候再精细加工(有详有略)。

    1. 我觉得——
      小朋友每天“研究”周边的世界,没有“该观察什么”的问题。是因为TA是为自己观察的,想怎么观察就怎么观察。
      那些问“该观察什么”的人,肯定是老师和家长让你观察的,你自己的好奇心缺缺。

  21. 日尧—季晓康

    我们组的问题:怎样更容易找到灵感?
    我们组并没有讨论出哪种方法最简单,而只是把大家的方法都汇聚在了一起,具体方法如下:
    1.先确定大致写的目标是什么,之后做一些能让我联想出那个目标的事情(如:画画、看照片……),之后就会出现一些灵感了。
    2.写文章的时候听歌(节奏比较快、比较带感的那种歌)更容易产生灵感。
    3.平常想得多就很容易产生灵感(不过这一点跟因人而异,有些人平常看东西就不会有想法)。
    4.可以干一些杂活(如:做家务……),放空自己的大脑,不要一直纠结写的东西,要转移注意力。
    5.多观察要写的东西(不必一直盯着看、可以没事就看两眼,可能突然就有灵感了)。
    6.可以先把文章先写出来,然后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哪些地方可以改的更好或者产生新的灵感。
    7.只要有一点想法就先记录下来,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参照记录下来的东西写作。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