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食物:黑椒牛肉饭团
寻找与发现:
紧闭双眼,眼前一片漆黑,转了几圈,确保已忘记它的位置。
转动身子,漆黑中渗进了一点点白色,我知道面前的就是窗户,而刚才面对的是墙。
开始缓慢移动双手,莫名有些恐惧。指尖触碰到了桌面,一种粗糙透着滑腻的感觉。手在桌面上移动,那是一种涩涩的感觉。碰到了一个东西,它在桌子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确信它是一个比较轻的东西。
第一次接触:
捏住它,第一感觉是热热的,然后很快就转为冰凉。抓住它,摆弄起来。软软的,三角形,外面套着一层塑料包装纸…我明白了,它是我的饭团。
靠近闻一闻吧:
工业塑料混合着海鲜的味道,令人仿佛置身于轮船驶过的港口。酱油的那种腥味,随着包装袋撕开的瞬间迸发出来,其中夹杂着海苔的那种独特的金属味。
要下口么:
面对一个陌生的食物,是否要下口是一个人最先会想到的问题,尽管它有时快到令你察觉不到就已经作出了判断。
我知道它是什么,我也我也知道它一定可以吃,而且味道还不错,但我犹豫了。我从未如此仔细地闻过一样食物,在品尝它之前,我就大概能想象出它的味道了。味觉的绝大部份来自嗅觉,难道我会轻易吃一个有这塑料、汽油、金属味道的东西么?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我还是下口了。
海苔在与唾液混合后变得十分光滑,而米粒散变的松散且粘腻。饱含酱汁的牛肉在牙齿的咀嚼下变得干瘪,最后在唾液的包裹下滑入喉咙。那是一种辛辣的味道,而非金属味。
我看到了:海苔像是绿色的煤炭,塑料像是薄薄的水晶,米粒像是一只只白嫩的蛆虫,而牛肉则像从机油桶里拿出来的刷子~
(为何会有如此联想?一切源自最初的触摸与闻)
人物与故事:
(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动物个体可以作为整部书的主要人物。又如
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整个物种可以作为一本书的主要人物。)
正文:
撕开透明的包装纸,剥开一层薄薄的海苔,捏一下吸满汤汁的牛肉,再微小的事物也能在听的过程中变得无比宏大。
撕开包装袋的声音好似屠刀在反复摩擦,剥开海苔的声音就像是小牛犊面对屠夫时撕心裂肺惨叫声。我仿佛听到了那吸满汤汁的牛肉在惨白的米饭的包裹之下哀嚎,听到了它最后的一句话——“生而为牛,我成功么?”
牛,作为世界上繁衍最成功的物种之一,它成功了么?小到牛,大到所有家禽家畜,甚至于人类历史上的农业革命,它成功了么?
一万两千万年前,人类开始了农业革命。我原本和其他学者一样,认为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跃进,是人类智力不断发展所推进的一个进步的故事,可就当我捏了一下那吸满汤汁的牛肉之后,我改变了原先的看法。
农业革命并没有使得我们人类的生活更加轻松富足和愉快,相反,它使得我们人类从此自外于整个自然界,放弃了与自然界原本紧密的共生关系,开始守在我们的一亩三分地之中,画地为牢。而这个故事,可以解释为我们被小麦水稻所奴役,每天为它们除草浇水,终日为它们服务。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就像撕开那一层透明的包装纸,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实则虚无缥缈,甚至不断滑落。看似每一次很小的付出就能得到可观的回报,实际上是我们再也无法回头。
农业革命,确实是为第一代农民带来了一些直接的利益。他们不用再担心野兽的袭击或者风吹雨淋,但是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可能是弊大于利。
站在当今社会去审视这个问题,我们很难理解农业革命究竟有着怎样的弊,因为现代社会正是建立在农业革命的基础之上的。然而,我们不能只用今天的观点去看待这一万多年的历史。
牛究竟幸福成功么?农业革命究竟成功么?现代的学者,总是喜欢用所谓的大数据来衡量一切事务的成功与否,然而,当我们把目光从整个物种的层面聚焦到这个物种当中的单独个体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
可能在汉代的时候,有个不知名的小女孩儿可能因为家里的农作物歉收被饿死了。她当时会不会说,虽然我饿死了,但是我知道两千年后人类将因为我参与的这场革命而变得衣食无忧,所以我的牺牲是值得的。对于这个小女孩儿或者是所有的农民来说,小麦水稻究竟给了他们什么。
对于个人来讲,小麦根本就算不上给了什么,但是对于智人这个物种来说,小麦的影响却是十分的深远。
如果要衡量物种的演化是否成功,判断标准就在于这个世界上它的DNA螺旋拷贝数量到底有多少。这很类似于货币的概念,就像我们今天说某家公司它很厉害,我们是看他的市值有多少钱,而不是他的员工开不开心。
如果世界一个物种的DNA拷贝数量达到零,那就意味着这个物种已经灭绝,这就等于公司破产而宣告倒闭。而如果某一个物种在世界上的DNA拷贝数量持续上升,那就说明这个物种在世界上的演化成功。
但是,一个物种是由一个个体组成的,个体为何要管整体演化的成功与否呢?如果有人说,为了降低智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基因拷贝数而降低你的生活水平,你会同意么?没有人会同意这笔交易的。
所以,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陷阱,它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糕的生活状况生存下去。农业革命给我们上了两堂课:美好的愿望付诸于好的改变,但是无数好的改变不断累积却不一定能导出一个好的结果。物种的演化整体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个体生存状况的悲惨。
我们从农业革命所产生的一大物种——家禽和家畜,来看待这个问题。
就如前面所说,如果说把人类与小麦的合作视为魔鬼的契约的话,那么人类与动物的交易就像是深陷地狱吧。
随着我们人类不断扩张到世界各地,家畜也跟着我们的脚步,整体不断壮大。亿万年前,全球只有在亚非大陆上的几个特定的地点,可以看到绵羊、牛、山羊、野鸡。我们把他们全部都加起来,也只不过区区百万只。但是现在全球有大约超过十亿只绵羊、猪还有牛,更有超过几百亿只鸡,而且,是遍布全球各地。
如果从DNA的拷贝数的多少等于物种演化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的话,农业革命对于家禽家畜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但是不幸的是,这种观察角度,只考虑到生存和繁衍,并不顾及个体的痛苦和幸福。虽然就演化而言,驯化的鸡和牛,他们是最成功的代表,但是,他们过的却是生物有史以来最悲惨的生活。
动物的驯化,是建立在一切野蛮武力之上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野蛮的程度愈演愈烈。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在自然界,野生的鸡自然寿命大约是十年左右,牛是二十年左右。在人类“无微不至”的卷扬之下,驯化后的肉鸡肉牛,不过出生几周和几个月,就到了最佳的屠宰年龄,于是就一命归天。
从人类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养一只鸡只需要三个月,就已经达到体重最重的状态了,那么又何必多喂养好几年呢?小牛出生以后就立即与母亲分开,关在一个只比自己大一点点的笼子里面,这使他几乎无法转动身体,而他就要在这里度过一生,虽然他的一生也仅仅只有四个月。从出生开始,他就再也不能离开笼子,从来没有机会和其他的小牛玩耍,甚至连走路的机会也被剥夺了,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它的肌肉运动而变硬。肌肉越柔软,牛排也就越鲜嫩多汁。于是,这只小牛第一次走路舒展筋骨,遇见其他的小牛的时候,也就是在前往屠宰场的路上。
为了吧牛、马、驴训练成听话的动物,就必须打破他们的天性和社会链接,抑制他们的侵略和性能力,并且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农民发明更多的控制技术,像是把他们关在兽篮或兽笼里,套上枷锁和链条,用皮鞭和棍棒对他们进行训练甚至是对他们造成伤残。驯化动物的过程总是会把雄性阉割,好抑制雄性的侵略意识,也好让人类能够控制挑选牲畜的生育。
在许多农耕部落里面,想判断一个人是否富有,就看他有几头猪。而为了确保猪不会跑掉,农民会把猪的鼻子切掉一大半,这样一来,每次猪要闻东西的时候都会感到强烈的疼痛,不但无法觅食,甚至连路都找不到,所以不得不依赖人类主人。更有甚者,把猪的眼睛直接挖掉,以杜绝他们逃跑的可能。
在乳制品行业,比如说奶牛。他们只有在生了小牛之后才会产奶,而且也仅限哺乳期这一段时间。想要奶牛不断地供奶,农民必须让它生下小牛,又不能让小牛把奶吸光。所以,整个历史上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等到小牛刚出生后不久,就全部宰掉。如此一来,人类就能够霸占所有的牛奶。等到他们停奶之后,再重新怀胎就行了。听起来刺耳,但甚至到现在,这种做法都十分的普遍。在许多的现代农场当中,奶牛通常只能活五岁就被宰杀。在这五年当中,它们几乎一直都在怀孕,为了维持最大的产奶量,在分娩后大约六十天就要在此受精。至于他们的孩子,则是出生没多久就被带走了,母的被养大成新一代的奶牛,而公的就送进肉类产业的手里面。另外一种方式是,让小牛接近妈妈,却用上各种方式不让他们喝的太多。最简单的,让小牛开始吸奶,但是在牛奶流出来之前就把小牛抱走,可以想见,这种方式同时会收到母亲和孩子双方的抗拒。有些畜牧部落过去的做法,是将小牛宰杀食用,然后拿东西塞回空的皮毛做成标本,最后在送回妈妈身边,刺激他们产奶。还有甚者,就是在小牛的嘴边绑上一圈刺,小牛如果想吃奶,牛会刺伤牛妈妈,好让牛妈妈排斥小牛吃奶。人类引以为豪的现代化农场,高端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流程,它们让乳制品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无数的奶牛在这地狱中发出愈发惨烈的哀嚎。
所以,从个体的观点来看待农业革命的话,就会发现,对于绝大多数的家畜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像这样的演化成功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
研究小麦玉米这种植物的时候,或许纯粹的演化观点还有些道理,但是对于牛、羊或者是人类,这些有着复杂感情的动物来说,就必须想想,演化上的成功,会对个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而对于我们人类来讲,每当人类整体大幅提升,看似大获成功的同时,个人的痛苦也在不断增加。
就算是濒临绝种的野生犀牛,也比起关在小笼子里变肥,等着被做成鲜美牛排的肉牛日子要好过得多。虽然它们自己的物种即将灭绝,但这丝毫都不会影响那头野生犀牛对于自己生活的幸福满意程度。相比之下,肉牛这个物种,虽然在数量上大获成功,但却无法安慰那些单独个体所承受的痛苦。所以,物种演化上的成功,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一个物种DNA螺旋拷贝数量,也绝不能完全反应一个物种演化上的成功与否。
作者阐述:
大家看完呢这篇文章,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这这算是一个关于人故事么?
我想,是的。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美国《独立宣言》中的一句话——“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立宣言》被后世子孙奉为圭臬,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但是美国的学生依然还在抄写和背诵着这份宣言。它声称自己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并且是永恒不变且公正正义的原则,但我想不是的。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根本就没有造物者的创造,只有生物的演化,而生物演化的基础就在于差异。一个生下来就智力发育不良的婴儿,你能说造物主让每个人都生而平等么。生而平等,其实是演化各有不同。科学上也没有权利这回事儿,只有各种器官、能力和特性。鸟类会飞是因为他们有翅膀,而不是因为他们有飞翔的权利,也不存在不可剥夺的问题,有的只是不断的突变。所以,不可剥夺的权利的真相却是可变的特性。科学上也不存在自由,自由平等和权利都是人类发明的概念。要说民主社会就是自由,独裁统治就是不自由么?科学上看,这完全没有任何意义。最后,什么是幸福?生物学上并没有幸福的定义,但我们认同快感确实存在。
所以,独立宣言改用生物学的观点应该是这样的:“人人演化各有不同,出生就有某种可变的特性,其中包括生命和追求快感。”
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说什么?
我们无时无刻都身处在一个个故事当中,看似完美的定义,只是一个个由想象构建起的秩序。
所以,只要是人写的,那就是故事。主观感受注入在了这里面,那就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写故事的那个人。
那么,这个主人公的性格与我对饭团的感受又什么关系?
饭团的特点和我的性格有着相似的地方,我将这种相似之处放大,写出了这篇文章,而在这篇文章当中,你可以读出我的性格与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
以上的文章包括阐述是从我最初的感受出发,加以扩展所得来的。还记得老师在课上说:“你的描述不需要形容词,写出你最真实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觉得为饭团独立拟一个人更好!直接套入作者自己,其实看不出饭团了(虽然都叫“团”吧)~
以及,被你带着说理了一把~这不是故事。
凡是人写的,都可以蕴含故事。但不用故事的方式演绎出来,就可以不是故事~
所以“故事”是什么呢?
我们或许需要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