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虫子
蒙眼走过街天桥。胆小,步子迈得更小,整个人都僵硬着。可能是走的太慢了吧,蚊子都来找我的腿了。紧紧抓住引导者的手,手心很快就出汗了,湿热的。上楼梯十分小心,依靠脚的触碰来感知台阶的变化,到达一个台阶先平着蹭着地面往前搓,碰到前面一个楼梯时才敢抬脚,站稳了第二节台阶后再慢慢往前蹭。一路上行人很多,谈话欢笑声都迎面而来又逐渐消逝在身后。街道低沉空旷的轰鸣被像尖刺的汽车鸣笛捅破。
走在最高处的桥上,周围的微风携带着断断续续怪异的味道,像是粉刷的油漆味。阳光正好烤在了我的后脑勺和脖子上,微微疼。最惊心动魄的是“平”路。猛一个下坡,下一步就要下楼梯了吗?不敢往前走了,再走就要栽倒在前面,然后滚着摔下来,头破血流。这些画面瞬间在我脑海里乍现,所以我便侧着身伸出脚开始试探,但其实离下楼梯还有很远的一段距离。直到真正下了楼梯打开眼罩,看到后面一堆人也和我一样体验,都在小心的下楼梯,心里暗笑。
再一次,在食宝街后面的花园里蒙上了双眼。这个地方就不如天桥熟悉了。摸草,闻草鲜嫩的味道,梳理杂草的各个分叉。草的中心凹了下去,并不是一个平顺的叶子,而且很高,质感很嫩很薄,手不用费劲就可以把他变弯。另一个地方,这次闻不到草的味道,而是泥土的干味。原来是摸到了枯草。他们好像是团结地紧凑在了一起,努力的要扎我的手。
走着,耳边突然嗡的一声,胡蜂?蚂蜂?大苍蝇?它跑了。当我摸着冰凉的石头边儿凑近时,只有植物的那种纤维的味道,但不知道那是什么。应该不会还是草吧?又开始一顿瞎摸,顺着泥土往前摸索,手指甲的缝里面感觉都是土,堵得有点小难受。继续摸,发现了一棵小草的根,感觉也没什么不同,我就顺着茎叶往上摸,直到我好像碾碎了一个东西,才意识到是花朵。感受那花瓣的质感,就像是超薄的丝绸一般,有精致的褶皱在上面,又仿佛像是薄薄的肥皂片那样,手温就可以融化她。
走着走着,你可以感到光影的变换,一会儿暗,一会儿明,风也在变化,一会儿吹在脸上,一会儿吹在背后。遇到了一颗树干。他很粗,第一次摸用我的右手,感觉不出弧度,以为是个墙,因为那块儿比较光滑。直到突然摸出树皮的那种粗糙感,伴随着咯吱声还可以磨掉下来一小块,才发现是书干。双手都上去开始摸,抱住,终于感受到了圆柱的感觉。这时候我的队友说:嘿你知道吗这个树上全是虫子。
作者阐述:感受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熟悉的人为建筑过街天桥,一个是偏向自然的陌生小公园。熟悉的感觉很陌生,陌生的体验很新奇。在这些环境中,其实虫子是众多景物中唯一活的物品,让蒙上眼睛的我真的感到了一丝突如其来的恐惧,虽然我现实生活中并不害怕虫子。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感觉,很多变数。虽然虫子的感触并不多,但是印象特别特别深刻了。
“我不怕虫子”这个题目……让人产生了诡异的联想orz
但其实正文里也没有写到害怕虫子,看到作者阐述才明白过来。
感觉在队友说完之后可能会有一个后怕或者惊悚的表情?
细节和比喻很多,动作的画面感很强,指甲缝里的土这点真的感同身受了hhh
光影的变换挺有趣的,也带有不一样的心理变化。
虫子那个体验真的很真实,要是让我闭上眼睛摸虫子绝对特别害怕。
对花瓣的描写很真实,我在之前也体验过花瓣的触感,光滑得就像丝绸或者塑料,但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颗粒感,让人一摸就知道它是有生命的。
这个题目很吸引人,读的时候我就在找哪里和虫子有关。直到结尾处才写到这棵树上爬满了虫子,结果我的脑海中立刻就出现了画面感,就好像是我在摸那棵树,还忍不住地缩了一下手。
倾听日志2
周末和爸妈去徐州考托福,考完了坐缆车上了当地的经典云龙山。在山顶上,有一个幼儿园班在合唱《我和我的祖国》。
国庆快到了,在徐州的这几天里,出租车上的收音机里,当地的电视频道里,饭馆里的音乐,任何地方都在播放着《我和我的祖国》。当我们快要下缆车的时候,耳边又响起了这个熟悉的旋律。它是从远方传来的,应该是在观景亭上,也正是我们想去的地方。寻着声音的方向走着,突然感觉好像有人正在唱它,还不只是一个人,声音里面混杂着多个尖锐的音色,和原本我脑中圆滑顺畅的版本以及背景音乐都不太符合,这首歌可不能乱唱呀,我心想。
再靠近,就可以断定是一帮孩子了。他们的音色还没有变声,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所以他们的嗓子特别明显。孩童的那种清脆的嗓子,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是十分稚嫩活泼。所有孩子都是唱的主旋律,他们的调都还对,但是节奏和音准都是比较混乱,下一句开始要唱了,他们上一句的音儿还没收,并不是我想象中电视台里童声合唱团那样一般整齐。我看到了他们,男生穿着小西装打着领带,女孩穿着裙子戴着领结,在观景台站成一派。他们每个人的手里拿着一只小红旗,边唱边挥舞着。他们每个人都在专心的唱着,嘴巴张得很大很圆,十分专注。他们声音很大,高潮的时候甚至盖过了背景的和声,甚至可以说像是呐喊一样。
在孩子们的家长边上听完了整首歌,真要为他们鼓掌。当我们往山下走时,耳边还响着孩子们努力的练习声。
童声都是稚嫩的,“嘴巴张得很大很圆”、“像是呐喊一样”特别形象,能感受到他们很卖力唱的样子。前面对于孩子们声音的描写也很细致,从音调,节奏,音色各个方面去描绘感觉非常真实。
“感受那花瓣的质感,就像是超薄的丝绸一般,有精致的褶皱在上面,又仿佛像是薄薄的肥皂片那样,手温就可以融化她”用心体会世界的人最美,最温柔。赞
想知道娃娃们的眼睛看向哪里?身体语言僵硬吗?他们是为了歌词的含义而唱还是为了老师的命令或者集体荣誉(看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