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与云朵 | 回忆录(终)

初稿:1.    今天要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做小手串……讨厌!真的讨厌!我拽着爸爸的手在家门前的楼道里徘徊,不停地诉说着自己对于去幼儿园的抗拒。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安安静静的在角落里数豆子打发时间?我一想到要和那些叽叽喳喳的“大苹果,小草莓”打交道就心里堵得慌,看来我还是喜欢在田野麦浪间独自奔跑撒欢。

最终我还是没拗过老爹,他连拖带拽的把我带到了幼儿园。吃完早饭例行的小饼干和菜粥,感觉味同嚼蜡,喜欢的抹茶饼干都不香了。我木然的熬过了早晨的自由时间,看到一盒盒五颜六色的小珠被抬上儿童桌,简直要心肺停止。我讨厌一切竞争性的集体项目,孩子间无休止的攀比让我烦躁。尤其是当他们喊出“我家有无限个xxx”“我家有无限加一个…..”时,我总会识相的远离这比拼词汇量的纷争。(很神奇,我那时真就这么想了,我现在都感到奇怪)

然而,既然我不得不去做了,那就要做到最好。毕竟…..这些小珠是多么的美丽,我捏起一个橙红的小水晶珠对准太阳,洒下了耀眼的橙色光芒。这是太阳,是生命,是万物的伊始,在农村时奶奶教过我这些,我把它穿到了细绳的中央。银色的塑料珠,安静的躺在文具槽的阴影里。这是月亮,让生灵记得休憩,自己却时常被忘记,这是我母亲讲给我的童话。我把它穿到了太阳的旁边……

孩子们的狂欢已经在大厅里上演了,我还待在屋子里挑选着一颗一颗的珠子,无视着旁边幼教和大孩子们的指手画脚。直到我完成手链把它对准阳光时,我才发现它与我在乡村田野间眺望的星空是多么的相似。一颗又一颗真实而虚幻的梦境被串连在一起,彼此映衬着,散发着柔和的点点星光。

我诞生于繁星之间,在星空和梦境中长大。

 

2.      在对一个符号进行了更复杂的中心对称处理,而不是轴对称处理后。我以“c”的成绩荣幸的被分到了6班。对此我自然是无感的,我的母亲也一样——她一直信任着我的能力。(注:均为最低档成绩以及班级)

我莫名的热衷起了做数学问题,那些几何图形总能给予我奇特的逻辑思考,以及一些有关生命的哲学问题。我习惯了每天把练习册交给同学之后坐在窗边看云彩,城市的夜晚是没有星光的,我已经忘记了曾经乡间的繁星点点……正如同我已经快忘记了自己的父亲的模样——他已经缺席了我的人生三年。

轻声呵斥了一下抄作业抄得火热开始high歌的几个朋友,我转头把心思又放到了天边的浮云上……青藏高原,一个多么美的名字,我们之间似乎很远,但好像也只隔了架飞机。稀薄的层云漂浮在随风飞舞的哈达之间,靛青的薄草延伸到了视野的边际。

“云朵从海洋出发,越过平原,翻越高山。抵达这里的只有最后的一点。”

“为什么要来这呢?这里什么也没有。”

“它拥有着自己的使命,它知道这片草原上的生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降雨。在旅途中,有微风,有青草,有蓝天,它不会孤单。”

父亲的话我记了很久,我似乎有点朦胧的理解他为什么要暂时离开我和母亲。父亲是一朵云,因为他人的求助飘向了远方。总有一天,等到那场注定的大雨落下,他就会回到我的身旁。

我是云朵的孩子,成长于云层之巅,等待着心中呼唤我的那片高原。

 

3. 小升初,我考进了清华附和人大附,最终选了个近点的人大附分校。人系的教育就是严格的监督与成倍的作业。我未曾说过苦累或后悔,但那种学习最质朴的成就感与快乐被应试教育彻底的剥离。

雾霾笼罩着天空,月亮在尘埃遮挡下散发着阴沉昏暗的光。“她在挣扎”….趴在案牍上奋笔的我忽然生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

不,月亮只是月亮,她只会待在那里。我望了一眼窗边死去的月光,心里的阴霾增了几分。

父亲和母亲已经睡了,我轻轻合上练习册,蹑手蹑脚穿好衣服溜出家门。每当我心怀烦闷,我都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到外面走走。

习惯了呛人的雾霾空气,灰蒙蒙的夜空也就并不那么难接受,星空已经成为了存在于幻想中的场景。我踏上路边车库凸起的金属矮墙,像走平衡木一样的来回游荡着,脚下忽而传来了泥土般松软的质感。

“仔仔,别在田垄里玩,你看这踩得满脚泥…..”

不知道为什么,一滴一滴的眼泪就那样夺眶而出。怎么会,这些记忆我原以为已经消逝了,但它却一直提醒着我来自哪里,心中深处疼得是那样深刻,像一株田间的野草被连根拔起。

我抬头望向夜空,努力不让泪水留下。在暗淡的月光下,我一路哭着回到家里,蜷缩在被窝里独自哽咽。

第二天早上,我似乎记起了一切,也似乎忘掉了一切,再一次重复着枯燥的日常。

我的少年时代,不再有柔和的繁星点点,不再有洁白的云朵幻想,我只和其他人一样活在当下。

 

成稿:

0: 年幼的时候,我的父母忙于工作,并无余力来照顾我,于是我被送去城郊,由姥姥姥爷抚养长大。有时也会被带去乡村的爷爷奶奶家,丢到田野里撒欢,跟土鸡土狗打成一片。每当我哭泣睡不着时,姥爷都抱着我到夜幕下的大街走一走,夜空似乎有能让人平静下来的魔力。云朵飘过,漫天的繁星就像在眨眼,那种美丽无论看多久都不会腻,我咯咯笑着,慢慢沉入梦乡。

直到有一天,姥爷消失在了我的身边。那时母亲经常把我接去一间散发着奇怪气味的白墙屋子,提着一保温罐的鸡汤。我时常在想,那一罐鸡汤是那样的香气扑鼻,它的味道也一定不错吧。但能尝到它的只有床上躺着的姥爷,他只是静静地望着我,嘴角蠕动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1: 今天要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做小手串……讨厌!真的讨厌!我拽着爸爸的手在家门前的楼道里徘徊,不停地诉说着自己对于去幼儿园的抗拒。为什么我不能自己安安静静的在角落里端盘豆子来数打发时间?我一想到要和那些叽叽喳喳的“大苹果,小草莓”打交道就心里堵得慌,到了父母家后为啥非得上这劳什子幼儿园,我气鼓鼓的来回踱步。

最终我还是没拗过老爹,他连拖带拽的把我带到了幼儿园,想做任务一样把我交付老师手里。这一天祸不单行,早饭里我喜欢的抹茶饼干根本没抢到,满盘子的苦巧克力曲奇让我差点就哇的一声哭出来,就着菜粥咽下去,我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强忍着满肚子翻涌的巧克力味苦水,我熬过了上午漫长的自由活动。

终于,一盒一盒的小彩珠子被放到我们面前。周围的孩子已经开始攀比了,“我要串出最漂亮的手串!”“我串的比你好看无~限~倍!”。我一心想远离各种形式的竞争。因为胜利不会让我喜悦,而失败却会让我颜面尽失

打开盒子,我才发觉这些小珠是多么的美丽,我捏起一个橙红的小水晶珠对准眼睛与灯光,它洒下了耀眼的橙色光芒。这是太阳,是生命,是万物的伊始,在农村时奶奶教过我这些,我把它穿到了细绳的中央。银色的塑料珠,安静的躺在文具槽的阴影里。这是月亮,给予生灵休憩的时间,自己却时常被人们忘记,这是我母亲讲给我的童话。我把它穿到了太阳的旁边,灰白的渐变珠,这是

孩子们的狂欢已经在大厅里上演了,我还待在屋子里挑选着一颗一颗的珠子,无视着旁边大孩子们的嘲弄。直到我完成手链把它对准阳光时,我才发现它与我在乡村田野间眺望的星空是多么的相似。一颗又一颗真实而虚幻的梦境被串连在一起,彼此映衬着,散发着柔和的点点星光。

我诞生于繁星之间,在星空和梦境中长大。

1.5: 姥爷合着眼睛,像是睡着了。有很多大人们围着他,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气氛沉重得可怕,像是有一些重要的事发生了。妈妈没有拿鸡汤,只是紧紧地抱着我。我有点紧张,环顾着周围的玻璃橱窗,只发觉里面的石狮子真的很丑….

2: 在对一个符号进行了更复杂的中心对称处理,而不是轴对称处理后。我以“c”的成绩荣幸的被分到了6班。对此我自然是无感的,我的母亲也一样——她一直信任着我的能力。(注:均为最低档成绩以及班级)

我莫名的热衷起了做数学问题,那些几何图形总能给予我奇特的逻辑思考,以及一些有关生命的哲学问题。我习惯了每天把练习册交给同学之后坐在窗边看云彩,城市的夜晚是没有星光的,我已经几乎快忘记了曾经头顶的繁星点点……正如同我已经快忘记了自己的父亲的模样——他已经缺席了我的人生三年。

轻声呵斥了一下抄我的作业抄得火热开始high歌的几个损友,我转头把心思又放到了天边的浮云上……青藏高原,一个多么美的名字,我们之间似乎很远,但好像也只隔了架飞机。稀薄的层云漂浮在随风飞舞的哈达之间,靛青的薄草延伸到了视野的边际。

母亲告诉我,爸爸是去“援藏”了。我一直不明白援藏是个什么地方,还是个什么差事。直到一年暑假,我和妈妈在藏北牧区的帐房里见到了父亲,满脸红润的牧民为我倒了一杯酥油茶。我慢慢抿着这种奇怪的饮料,把一肚子的问题向父亲倾泻一空…..

“云朵从海洋出发,越过平原,翻越高山。抵达这里的只有最后的一点。”

“为什么要来这呢?这里什么也没有。”

“它拥有着自己的使命,它知道这片草原上的生命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降雨。在旅途中,有微风,有青草,有蓝天,它不会孤单。”

父亲的话我记了很久,我似乎有点朦胧的理解他为什么要暂时离开我和母亲。父亲是一朵云,因为他人的求助飘向了远方。总有一天,等到那场注定的大雨落下,他就会回到我的身旁。

我是云朵的孩子,成长于云层之巅,等待着心中呼唤我的那片高原。

2.5: 我彻底的明白了什么是死亡。清明时节,全家人站在墓前,我面对着姥爷的遗像,颤抖着,泪水夺眶而出。他不在了,那片星空便已经不再闪耀。

3. 小升初,我考进了清华附和人大附,最终选了个近点的人大附分校。人系的教育就是严格的监督与成倍的作业。我未曾说过苦累或后悔,但那种学习最质朴的成就感与快乐被应试教育彻底的剥离。

雾霾笼罩着天空,月亮在尘埃遮挡下散发着阴沉昏暗的光。“她在挣扎”….趴在案牍上奋笔的我忽然生出了一个奇怪的念头。

不,月亮只是月亮,她只会待在那里。我望了一眼窗边死去的月光,心里的阴霾增了几分。

父亲和母亲已经睡了,我轻轻合上练习册,蹑手蹑脚穿好衣服溜出家门。每当我心怀烦闷,我都喜欢在夜深人静时到外面走走。

习惯了呛人的雾霾空气,灰蒙蒙的夜空也就并不那么难接受,星空已经成为了存在于幻想中的场景。我踏上路边车库凸起的金属矮墙,像走平衡木一样的来回游荡着,脚下忽而传来了泥土般松软的质感。

“仔仔,别在水坑里玩,你看这踩得满脚泥…..”

不知道为什么,一滴一滴的眼泪就那样夺眶而出。怎么会,这些记忆我原以为已经消逝了,但它却一直提醒着我来自哪里,心中疼得是那样深刻,像一株路旁的野草被连根拔起。

我抬头望向夜空,努力不让泪水留下。在暗淡的月光下,我一路哭着回到家里,蜷缩在被窝里独自哽咽。

第二天早上,我似乎记起了一切,也似乎忘掉了一切,再一次重复着枯燥的日常。

我的少年时代,不再有柔和的繁星点点,不再有洁白的云朵幻想,我只和其他人一样活在当下。

6人评论了“星空与云朵 | 回忆录(终)”

  1. 1. 我的写作过程很有意思,我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情况下写作(此时我已经困到满脑子浆糊hhh),这个时候我的情感和最深处的回忆就满满的解封。我在写作之前不会有清晰的目的,我会直接将每一件脑海中蹦出来的事列进大纲。然后慢慢思考这是我潜意识给予我怎样的提示,之后我就明白了自己在追求什么,像醉酒者醒时的顿悟。
    2. 写回忆录的时候我一会笑一会哭,写完之后第二天凌晨我都感觉那时是鬼上身了hhh
    3. 满意点的话我觉得它确实表现一部分我回忆中深藏的感情,没有文学上的扭曲或变质。Bug就在于每篇篇幅有点短,我感觉其实有不少东西可以加入,但总觉得会破坏原来的叙事结构和段落关系。而且我感觉这次犯了跟以往一样的错误,就是这些描写太过于个人化,读者可能很难懂。

  2. 嗯嗯嗯是那么个过程……鬼上身……很美妙(不过想写的写不出来时就不美妙了,枯坐板凳尾巴磨秃……)
    说说我的感觉:每段都是有美妙的地方,但读完会觉得“隔着一层”,三部分之间除了最后一句作者给予的意象联系,我自己看不出呼应关系。建议是放开了加入,让新的关系和结构形成,不要被中途定下的规矩框住手脚。也许这个探索之路还远着呢。

  3. 1.文章中,作者展现了对自己童年深切的怀念,亦是展现了对美好纯真心灵的一种追求
    2.我对作者第二段感触颇深,读起来作者的父亲应该是一名援藏(或者援青)工作者。我的父亲在我六年级到初二期间,也参与了援青的工作(说起来可能是同一队伍的),表示对这种与父亲分居两地的生活深有体会。
    3.感觉作者在第二段写的比较朦胧(但读起来还是有颇有风味的),希望可以直接指出父亲参加的工作,不然不了解的读者或许会产生困惑。

  4. 莫名感觉这篇文章读起来有种点透不说透的感jio,我倒是觉得这是一种朦胧美,其实让我也有挺多想象的。我觉得不一定要把话说的明明白白的,我是比较喜欢比较朦胧的感觉,我倒是觉得这也是一种个人风格。虽然我们可能半懂不懂,但这也给了我们自己想的空间,可能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都是可以感觉出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
    第一段就感觉真的像小孩子在写一样,好有代入感,让我感觉就是那个童真的孩子在身边讲述这个故事一样。这篇文章的用词也挺有意思的。喜欢!
    可能是每个部分都是比较独立的,所以我读起来是有一点断的,其实可以加一点连接的部分,感觉会更好

  5. 1、我认为作者表达的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2、我的共鸣就是在第二段里面,我初二的时候也是莫名其妙的开始热衷于数学问题
    3、读不懂的地方是倒数第四行为什么会疼的那样深刻,我会把疼改为记得那样深刻,仿佛是刻在脑子里的

  6. 第二学段总结:
    1. 我写作的主要模式似乎已经固定在了半夜三更,端着杯泡了点什么的水,满脑子浆糊的码着字。事前从不不打草稿,直接碰到什么写什么,我的潜意识也总是很给面子的交出不少有意思的新思路或者被埋藏的陈年往事。一番操作下来,我感觉自己的灵魂在电脑屏幕上蹦迪。眼珠子干涩极了,已经看到了各种奇妙的幻影,颇有种马上就要被牛头马面拘走的幻视。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混乱中,我仿佛就真的能和过去的自己,心中埋藏的另一个我,甚至是笔下的角色对上话,以他们的视角来完成这一次短暂的旅程。但是每次记录下他们的故事,总像是疯子的呓语,每次都要等到第二天我重归清醒才能整理出来一篇能展现给大家的习作。
    2. 可恶的作业压迫了我写作的思考时间,动力也渐渐地消散了。不过灵感从来就不是问题,我也不知道自己脑海深处都装了什么东西,每次困到失去理智,一个一个的构思就从脑洞里钻了出来,待我挑选。可惜的是这种通灵般的体验只能限于周末——工作日我还有那一堆堆的作业埋伏我。
    3. 我个人会很讨厌写实的题材,但是这的确是学习写作必经的过程。总有种声音会去阻止我对过往的探寻,写作的时候也会因此痛苦的写不出来。然而莽能解决一切,只要脑袋空空,就能放开向前冲。努力的挤一挤,总有些回忆能被唤醒。不过在写虚构题材的时候,我却是及其享受的,因为没有束缚,我喷涌的灵感仿佛自己就能跳进屏幕变成文章。在写长一点的小说时,人物性格,动机和框架都成了束缚我的点,我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