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isolation is more lethal than smoking 15 cigarettes a day, or than obesity.”这是前不久英语课文上的第一句话,意思大概是:孤独比每天吸15根烟或者肥胖更加严重。我大概是不敢苟同的。记得小时候的我特别贪伴,无论去哪里都会叫上亲朋好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觉得他们是吵闹的,是多余的。这大概有可能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的形成吧(笑),但是我还挺乐在其中的。之后随着我的成长,我逐渐体会到一个人的快感与自由。最为显著的一次,是我在国王湖畔的经历。
暑假里,我跟着学校来到了奥地利的国王湖。到了国王湖深处的一座岛里,导游难得让我们进行四五十分钟的自由活动。同学们纷纷结伴,去湖边上看野鸭,或是沿着湖边的沙滩散步嬉戏。我在这次的行程里没有很熟的同学,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剩我独自一个人。趁着随行的老师没有把我胡乱地安插到一个小组里以“保证我的人身安全”,我急忙溜走。在确定了湖畔没有吸引我的东西之后,我决定孤身一人向岛的深处探索。
岛的深处是一片高大的山峦,应该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余脉。这片山脉是光秃秃的,山上几乎没有任何植被,一览无余的是灰色的沙砾与山顶上皑皑的白雪。山脚下是一片巨大的密林,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从湖畔通向山脚下。我是在无意间发现这条小路的。跟随着小路踏入密林之后,湖畔餐厅的喧嚣声逐渐小了,此起彼伏的鸟叫声逐渐多了起来,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以及在密林中穿梭的溪水流动的声音。空气中混杂着泥土、树木以及不知道的哪种香甜的花朵的气味,闻起来沁人心脾。密林中的树木是极为高大的,不知道是杉木还是巨柏。树木的茂盛的翠绿的叶子把道路上方的天空遮挡住了,只投下了斑驳的阳光的碎片。但在树叶的空隙中可以看到,灰白的山脉离我越来越近了。
小路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不时有几个衣着专业的外国攀登者匆匆走过,汗水浸透了他们的紧身衣。我猛然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自由活动的时间限制。我连忙用蹩脚的英文向他们询问到达小路的尽头大概是多久 。听到了叽里咕噜的回答后,我注定是要在这里留有遗憾了。四五十分钟的时间内,根本做不到往返,只得走到半路就作罢了。
有了这一层顾虑之后,接下来的旅途是无趣的。在走出这一片密林之后,我的自由时间已经花费了一半。我已经走出了密林,面前是一座不长的独木小桥。我做到小桥之上,向远观望。山脉这次就在我的面前,我目所及处全是灰白色的山脉。山脚下是一道奔流的瀑布,凉丝丝的水滴会偶尔溅到我的身上。过了独木桥以后,就要开始攀爬山峦了,起点旁边矗立着一座金色屋顶的小塔似的建筑,如此美妙的探险之旅却要因为时间而强制结束了。在小桥上流连忘返神游天际一段时间之后,我只得悻悻而归。
返程中,几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我再也不会跟团游了;一个人真好;我还会再来的。
!!!引起强烈共鸣了,一个人旅游很好,有时候一个人感觉也很不错。我好喜欢这个描写的风格,我是没去过奥地利的,但是看着你的文字,再结合上自己之前去欧洲旅游的经历和配图,我也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其实呢,我有的时候也会追逐孤独,所以感同身受。建议结尾部分自己的感受可以多一些w。
我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大概是想表达独自探险的美好感受吧。
自评
1、写这个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前几天翻手机相册看到了这张照片,然后很怀念那次旅行
2、写作的过程还是很愉快的。收获大概就是又回忆了一遍。主要困难就是想要描写我那种孤独但不寂寞的心情。
3、最满意的地方大概就是描写密林景色的那部分了,Bug应该是结尾想了半天不知道咋结,结果就以这样的结尾草草收尾了。
这篇文章地方大概就是描写密林景色的那部分了,写得很细致,还附有图片,但是就是结尾有些匆忙。
我也是喜欢孤独且不会感到寂寞的人,有共鸣+1+2+3!
想说的是不必拘泥于介绍这趟旅途本身,因为发现独处之美是个内心成长的过程。建议要么放大在孤旅中内心的体验(现在主要是写景,当然很可能是景致呼应起你内心独处的美好体验,但我也想知道你是否有一刻忽然意识到“我是一个人的”,然后感受到“我不寂寞!我是这么自由”……之类的,就是内心的觉醒似的),要么在结尾以后来自己在其他一些事上相应的体验(可以略写)呼应这个故事,这个成长的主题。旅程后半段可以三两句交代过去,因为重点不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