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角
到了晚上了,我骑着自行车,到了小区里面,叫上我的同伴们准备一起骑自行车玩,比谁骑的更快,我们决定在小区中间的椭圆形的花园与周围的路当做我们骑车的赛道,我们围着椭圆形的道路骑车。大家的车都是同样的车型,速度上不相上下,大家都是你追我赶的尽最快的速度骑,都在争取第一名,使出了吃奶的力气使劲的去蹬脚踏板,大家的速度在我们当时都是很快的速度了。我们约定好的要在骑完五圈之后转向一个胡同里面,最先到达胡同尽头的人获胜。但是我在倒数第二圈的时候数错了圈数,提前拐进了胡同里,我的朋友们不停的再后面喊,告诉我少骑了一圈,这时我急忙掉头准备回去跑完最后一圈,但是由于惯性太大,我直接就摔了出去,左边的手臂摔到了马路牙子上面。
摔到上面之后疼的我直接哭出了声来,我奶奶看到后急忙去找我爸妈,我的朋友也一直在我的身旁陪着我,等到我爸妈来了之后立马带我去见了一声,拍了X光片之后才发现是骨裂了,大夫给我上了石膏,缴费完之后就回去了,当时已经是十一点了,我之前都是九点多就睡的,从来都没有熬这么久,回到家后我就直接睡着了。
上帝视角
小男孩今天的心情格外的好,他叫上了他的几个小伙伴们一起到了小区中去骑车,看起来好像是要比谁骑的更快,他们几个人都骑的很快啊,完全就是不相上下,这里他们都陆陆续续的拐进了一个胡同里了。应该是先到胡同终点的人获胜吧。
小男孩现在已经领先了他们了,提前拐进了胡同里。咦?他怎么回头了?而且还摔了一跤。这一跤一定很疼!
已经过了五分钟了,他还没有爬起来。他的爸妈也来了,直接就把小男孩带去了医院,他们挂号,然后拍了X光片,医生把X光片挂到光低下,指指点点,好像在说小男孩已经骨裂了。小男孩按着医生的嘱咐进行着一步又一步。打上石膏回家后就直接睡觉了。
作者写了自己童年骑车时摔跤的一件往事,读时也让人为小男孩(作者)捏了一把冷汗。但是感觉自己的视角与上帝视角的描绘比较相似,个人建议可以在上帝视角方面多增添一些细节,包括但不限于爸爸妈妈焦虑的表现,让整篇文章读起来更加生动。
这位上帝,他莫得感情!他像一位场外解说一样用简短的语言嘲讽了男孩hhhhh。第一人称作为主体最好还是要扩充一下,细细的描写一下受伤的过程与感觉或者与朋友们的玩耍(看侧重点),这样会方便上帝把一些第一视角难以解明的细节述说出来,现在两种视角的叙述还是太相似了。
上帝视角我觉得可以写的更加生动活泼一点,因为现在这么看会让人比较看就是看过了,也不会有很深的印象…而且我感觉可以适当扩充一些两个视角的描写,可以多加一些对这件事情的描写之类的,会更让人有代入感
“到了晚上了,我骑着自行车,到了小区里面,叫上我的同伴们准备一起骑自行车玩,比谁骑的更快……”我很喜欢第一人称视角,直白、口语化、甚至有的地方不太完整,就有小孩子的感觉。直接的开头真是小孩子的讲述方式了?
因为事件是身体上的伤碰,所以似乎对于内心世界没有什么影响(尤其是如果你只把它理解成身体上的伤碰)。也许这解释了上帝视角没有什么新鲜的信息和想说的话可以放进来。
我也记得自己小时磕伤的一件事。
我记得它,不光是因为磕掉一块肉(据说我去医院以后我的朋友们还原路返回去找那块肉了哈哈),也因为我会把它当作一个普通人家的种种家庭琐事中的一件,它让我回想我与父母的种种;还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医院缝针,因而目睹了打架被啤酒瓶碎玻璃扎得浑身是血的大学生怎么被送进来急诊室,这“成人世界”的一瞥成了我和同学上学路上骄傲的谈资。……总之,事件如果留下的只是皮肤上的疤,是不值得撑开多个视角去讲述的。它总要有什么刺激到你的心灵了,里面才有探索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