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阐述:其实这件事情被这样表述出来并不是特别恰当,因为我觉得上帝视角对于事件并不会有太多的描述,而用当时的我的表述的风格也是很简洁的—-我并不对于语言很敏感,也不能够进行贴切的描写。(虽然现在好像也是这样)。所以整篇文章就像一张有漏洞的纸,在没有破的地方大概能看出来在说什么。
一、
自我视角
那是在我的小学里,早上,有点冷。我和她一同一如既往的冲刺跑出楼道,去操场做早操。外面挺凉快的,阴天,光线和从楼上的窗外看到的一样。我们在有双杠的地方慢了下来,我想起之前和另外一个同学学习的“搭桥”(其实就是站在其中的一个单杠上面站起来,用手去够对面有些距离另一个单杠吧),便想试一试。她站下,在单杠边上等我。但是等我蹲在单杠上的时候又开始后怕,怕我够不到摔下来或者怎么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这更像是一种本能的恐惧。我回想之前同学对我说了很多遍的“这没有什么事。”以及“那么多人都做到了”。
我最终成功说服了自己有些东西需要勇气才能够达成。就缓缓站起来,试图去搭桥。我像之前那样用手握住了对面的杆子,不知怎的后背的地方突然被伸拉的很疼,不由自主地脱手跳了下来。那一刻,我想到了所谓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后来我的背痛了好一阵。
我其实很高兴她在旁边,因为如果我自己一个人去玩这种有点危险的动作可能心理阴影会更大。
我再也没有试过搭桥,一次也没有。
二、
上帝视角
小高又想尝试搭桥,不过失败了,把腰闪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过几天什么事就没有了。她没有成功估计是动作有问题,当然也有心理作用。其实与其说是她所谓的本能的恐惧,不如说是对于这种没有扎实基础的动作的怀疑—-这种东西也没什么办法脚踏实地的一步步练。至于以后再也没有尝试,大概是因为对她并不是那么重要,也许是她就并不那么好强。
感觉第一视角特别完善地模仿了小时候的语气,稚嫩、直白,想法也非常符合小朋友的思维方式。在重现童年这一角度上看是非常成功的啊~
作者的上帝真的是很淡泊正直呀:没什么自我的想法,也没有对作者更偏心。简洁而又直击心灵的语言着实符合一个公平的上帝的态度,将他看尽人间冷暖、生死轮回的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
?
“整篇文章就像一张有漏洞的纸,在没有破的地方大概能看出来在说什么。”这个阐述有意思,其实事情往往在漏洞中看出更有趣的地方。两个视角很清晰,分明,值得学习借鉴。
”其实事情往往在漏洞中看出更有趣的地方……“默默点个头
第一视角写的很可爱,心理活动很真实。
上帝视角和第一视角的想法不太一样,感觉上帝的性格有种冷冷的淡泊的感觉。
上帝仿佛是时隔多年之后在回忆曾经“小高”的“搭桥事件”。
上帝也比较客观。
第一人称视角对心理的描写很真实。
记住这样一个瞬间的人我觉得是敏感的~不需要字数多,因为的确小孩子表达能力有限(从词汇量到思维能力),简洁挺好的。“怕我够不到摔下来或者怎么样—-其实我也说不清楚,这更像是一种本能的恐惧……”在这类的地方,已经能看到作者在试图揣摩和表述“我”的想法。不过,“那是”是个俯瞰/倒叙口吻,其实对于小孩子视角来说应该是“今天”,对吧?
上帝是理性的(所以让人觉得冷淡吧),“也许是她就并不那么好强”从事实很快转向推理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