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五感:
我品尝的食品是一款名叫雪花酥的零食,雪花酥看起来近似是一个的长方体,有两面比较大,近似为正方形,长约两个指节,高小于一个指节。雪花酥表面的色彩深浅不同,以米黄色为主,其中一面镶嵌了四枚黑色的黑加仑干,很显眼。雪花酥闻起来特别甜,就通常的糖那样,只有甜。雪花酥摸起来凹凸不平,十分粗糙,没有任何纹路,有点硬,但还是可以通过力的作用稍稍改变它的形状。吃下去后,因为有黑加仑所以比纯粹的甜稍稍多了一丝酸甜,还有一丝丝坚果的味道。吃进嘴里口感有一点粘,很软很酥,颗粒状的感觉,并不会发出声音。
食物小故事:
雪花酥长得很不起眼,尤其是与他的晚辈棉花糖相比。他没有洁白柔软的皮肤,更没有可爱圆润的身形,他全身方头方脑的暗黄色,甚至身上长了几个黑斑。所以雪花酥便常常遭到棉花糖的嘲笑。但雪花酥却还不在意,甚至还会因此而苦笑。后来棉花糖进入了社会,生活不再只有单纯的快乐,每天被生活的压力压不起身。渐渐地,快乐被藏进了棉花糖的内部,而棉花糖的外部却在生活的历练下,变得方头方脑的,全身暗黄色,甚至身上长了几个黑斑。
作者阐述:
雪花酥是由棉花糖和坚果做成的,和棉花糖一样都很甜,但是两者的外观差距很大,而且雪花酥融和了坚果的味道。
食物遗照:
水羊(滕明洋)
倾听日志
傍晚,在小区的院子里,传来了不太热烈的蝉鸣声。在小道旁,有一个快递员坐在马路牙子上刷抖音,手机里发出了不少熟悉的背景音乐。在另一边的自行车车库里,四个老大爷聚在一桌搓麻将。桌上不停地发出麻将与桌面碰撞的声音,他们嘴上也不停地说话,但我不懂大部分麻将的术语,他们说的话一听也不是普通话,所以没有听明白他们在说什么。
我感觉相比较于传统的娱乐方式,短视频确实更适合现代人,虽然我不用。由于工作的忙碌,越来越难有整块的时间了,更别提和别人一起。虽然短视频有各种不好,但短视频也仍然是生活方式在变化的标志
五感的描绘多为短句,给我阅读好感(读着清爽)。但短得“钢铁直男”(face palm),缺乏一种由体验带来的起伏变化,节奏比较单调(face palm palm)。
摸着那么硬的食物,吃起来却是软的,怎么回事呢?
拟人是从外表出发的,看不到对于食物内在特质的理解,遗憾~
倾听日志后面转为说理~其实,期待看到大爷们的口音会给你什么样的听觉感受(软软的吴侬方言?粗糙土味儿的东北话?佶屈聱牙的闽南温州话?也许你说不出是哪里的方言,但方言的吐字发音自带地方气质,是能听出来的吧?)
写作不一定要有结论。描绘发生的事情、眼前的景物也好。如果它们激发了你的好奇心,探究之下才可能有所谓“结论”。否则就是空发议论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