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前言:这个照片是当时我家长拍摄的,甚至被放到了我们那个机构的公众号上。但是,我写的东西可能早就脱离了这个照片,也是我一直想的一件事。看着这个照片,回忆起的不只是那一次表演,更有着那背后的人,也是我一直想不通的人。
这是我小学一年级学爵士鼓以后参加了我们机构老师组织的大的表演的照片。家门口的艺术中心有一个黑匣子,里面当时坐满了人,我,则是台上的那些孩子里的其中的一个,穿着当时父母给我买的格子衬衫,拿着已经用了记不清多久的鼓槌,听到我的名字,我走到了台上,和五个一起学习的同学一起。
随着我们老师的介绍(他自己担任了整个表演的主持人,而他也是机构在北京的总管),音乐伴奏响起,我随着记忆中的谱子敲打起了面前的电子鼓,然后,我的记忆至少空白了两分钟,直到演奏结束,观众鼓起了掌,我下台,仅此而已。我记得当时打的曲目叫 Super star, 对,就是那个很出名的歌,只不过变成了纯音,删去了歌词而已。这也是我关于爵士鼓最早的照片了,也基本上是最早的记忆了。
那一天的演出里除了我,还有至少五十个或大或小的学员为大家贡献了精彩的演奏。其中不乏有着技术十分出色的年长的同学。当时年龄尚小的我看着他们演奏,总会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也幻想着自己达到那个水平也能给大家演奏。后来,我做到了,但是感觉却不是那样了,这也是后话了。
主要想从这里引出来的第一次讲讲回忆中的人吧…
我们的老师,姓张,不仅是老师,也是主持人,也是翻译,也是活动策划者。我跟着他学鼓学了近八年,在初二最后舍弃掉这个所谓的兴趣爱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进度非常慢,一点一点的往前学习,并且反复练习。我记得当时我花了三年的时间,才仅仅到了四级左右的水平。早些时候,他甚至还带着我们去参加了其他方面的活动,比如我印象很深的在朝阳区儿童艺术节里参加歌唱项目。后面三年,我又经过学习,最后考了十级,然后接着学习新的技术,也有新的知识。然后,算是就一直停滞,反复学着新的曲目,练习着新的基本功,仅此而已。
我一直知道他是带专业方向的鼓手的,之前每个暑假我都会听到我妈妈说他带着许多水平非常高的学生去上海参加比赛,并且成绩非常好。我和大多数学员都很熟,包括那些真的选择了这条路的同学们。我总感觉我和我们老师的距离和他们是差不多的,但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我是他来北京以后在北京最早的学员之一吗?当初和我一起学的同学,只剩我一个了,剩下的早就因为学习之类的原因退出了。
我初二的时候,我逐渐感觉到他正在把这里所有的学员都往专业道路上引,他到最后甚至都加入了所谓音乐风格方面的课程,试着教我们开始编排鼓点。还有许多比我小的同学,但是他们却不像当年的我,他们二年级水平就和我差不多了,甚至在许多方面上都强过我。我不想走这样的一条路,甚至说,我自己会觉得我因为太大了而不配。到了最后的那段时间里,我总会有一种被抛弃感,那种落寞很难形容,我作为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我会觉得难受,所以我选择放弃。
是他变了吗?放弃了教爵士鼓的兴趣,而转为专门培养职业鼓手吗?我理解不了他,也不可能理解,谁知道他当初从天津来到底初心是什么呢,但是我感觉恐惧,感觉到落寞,所以我还是放弃了学打鼓。现在再看之前的那些照片,视频,和用废的鼓槌,亦或是老师送给我的哑鼓垫,不仅仅是怀念,更多的可能是彷徨,或者是遗憾,我甚至会觉得,是我学习成绩太好了所以自己在抗拒,不愿意放弃所谓的“阳光大道”吗?我曾经从妈妈口中听到过另外一个学员的例子,他因为想学鼓学习成绩非常差,甚至辍学,但是最后两边都没成。这是老师的问题吗,他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在从小的同学里发掘好苗子了吗?但是我也知道,当年水平非常高的一个师兄,在老师的指导下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这,又一定是理解不了的吗?
我从来不理解,也不会想去理解他。艺术馆地下的那个地方还在,走过它上面的旋转楼梯还能听到镲片偶尔发出的巨大的声音,但是我也不想回去了,我从来不遗憾,大概,即使看到过去的回忆。
感觉写的是自己学爵士鼓的心路历程,对背景的介绍很充分,方便读者去了解相关的信息
我在小学是鼓号队的,敲小鼓,经历上大概可以说是感同身受(?)在许多
方面比如在开始的时候一点一点推进,反复练习,包括读谱背谱,都有切身体会。
写的非常真实,很切合实际的感受
被抛弃感我感受到了~~但是我觉得,第一遍读有点儿难理解教爵士鼓与教专业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我曾经很想走钢琴专业,在我钢琴老师的鼓动下,但是我妈坚决不同意所以最后没走成。应该教乐器的老师们都希望自己能教出几个走专业的吧,理由:1.不仅成就感满满,还是写在简历上漂亮的一笔(不是所有老师都有能力带学生走专业哒)~2.教专业学生比教小不点儿舒服多了!不仅曲子好听 学生还聪明哈哈哈哈 3.情怀!情怀啊!
顺便 一个比上一段还“题外”的题外话:关于打鼓我想到了一个挺好的电影:whiplash )
我小的时候也曾经练过钢琴,买过很多谱子,还曾经去过台湾比赛,这经历……简直和你这写的一模一样
从刚开始的兴趣,到慢慢的有点丧失了乐趣,到之后逐渐没时间,有的时候就会忘记练琴,接着一次又一次
最后放弃了……很能体会到那种遗憾和抛弃感。有的时候看到常年摆放着的钢琴,也会新生这种感觉,像好久
没有看见的老朋友那般,想见到,但是又不敢说话,想碰但又怕引起遗憾的回忆。讲的很细节,但我觉得更多
地描写情感会更好,背景介绍有点多了其实。其他的写的很真切,很不错!
好具体的评论(其实不是“评”,是“读后感怀“了)?
皂片好可爱,乐器虚焦,中间露出稚嫩的面孔
是引起小伙伴们共鸣了的,但是作者自己感觉心里的感受写出来了吗?也许怎么写、也没有答案,但是如果设计一下(因为你的发散思维是挺好的,现在习作里缺的往往是勒住自己,让情绪沉下来,打磨自己的感受),可能效果更好。比如,对于老师的样貌、几个具体时空的场景事件给予描述,而不是脱开事件去写自己的想法,这样容易“空”。我和zhangjiayin有相同感受,就是这个老师的转变过程没有呈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