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把一切还予生活本真]
看
冬,是个“一致”的季节,早晚的黑、林木的秃、雪后的白,似乎一切的颜色都被冬天有意涂抹,去掉了额外的点缀,漏出一致的本真来。
冬,是个明彻的季节,把所有忽略的、隐去的,又都呈现出来,天暗后的盏灯,雪后的车辙,把生活轨迹展露,强调着人们把黑夜活成白天,用忙碌填满生活。
听
冬是静的,也把一切都放大。假期的清早,十几层楼下的一声车鸣,把已经褪去困倦却又懒摊在床上上的我叫醒。我感觉静的时候生活是慢的,慢不是慵懒,也许是一种更关注生活的细微。冬的静把隐没在嘈杂中轻笑浅露,把孩子的啼哭声给孤独者无限放大。
感知
北方的冬天温暖湿润,窗户的橡皮条挡住了寒气,小房间里的长片暖气驱走了冷意,更是有匀散雾气的加湿装置,比起来,倒是空调屋更像冬天。冬天的冷只有在同朋友闲逛,因为高估温度、衣服穿少,被动的哆哆嗦嗦的时候才显现。
冬的一切还是硬的,斑驳的草地像石路板,涂改的橡皮,一掰就断。
味道
冬天是火锅的季节,辣意回荡,麻意充斥,使劲一闻都是幸福的感觉。似乎火锅就是属于冬季的,滚滚红汤,薄薄清油,血中带白的肉片。在没下嘴前就开始期待,麻辣对于神经的刺激。冬天的好处还在于,不必担心吃火锅浑身臭汗。
味道也是一种记忆,麻辣也是冬的信号。
MK
冬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把黑夜活成白天,把每天以种种事情填充。
冬的日出很晚,日落很早;给平日慵懒不喜早起看日出的人,有观冷暖交融、绚烂天空的机会;给奔忙一日,疲乏困顿的人一点安静和力量。
学校的操场——我最爱的地方,同时也是感知冬色彩最多的地方。
倘若你于冬日的早晨,由西门进校向教学东楼走去,你便有机会目睹天空的变化,短短十几分钟,或许更短的几分钟,由暗转明,由暖及冷。初二那年,从教室到操场只需下半层楼梯。七点刚过,我随朋友便去到操场打算拍照,因为从窗中发现天很美。我们没顾外套,冻冻嗦嗦,去到操场,她立即拿出手机拍照。我便看着操场上零星着,结伴到操场同样拍照的同学。记得那时天是冷暖交融的,远边的天深深的蓝靛色,近边的天肉肉的粉红。我也不记得有过中间的颜色转换,好似突然的转色处被云彩掩去,却也一点不觉突兀。
在放学留校补古文默写的日子里,终于在第三遍通过《琵琶行》的时候,去到操场,绕道出校回家。不知有多爽快,多轻松。七点的操场已经亮起了高大的照灯,同样亮起的还有家家户户的顶灯,透过窗户,透过遮帘,方方正正,整整齐齐。“你看,它像不像人间星空?”我想了想:不像,太整齐了,不自然也不美。
不管是清晨的蒙蒙眬眬的余黑,还是晚间的漆黑,我的第一感觉是,好舒服,有一种“起早贪黑”,忙忙碌碌,被填满的感觉。至少这一天看似空白少一点,我也大概比往日更努力了一点吧。
然后我看到楼房里已经或者仍然亮着的灯光,有点眩晕。比其余的任何一个季节你都更清楚的知道,有多少人已经早起,或许还没有睡熟。感觉一切都有压迫,都是这么快,这么快……
MK
似乎文字里包含着一种说不清的东西。似乎MK是想要说清。这种感觉我在读小片段故事时更明确。
最后四段是我认为MK这次作业里最有意思的部分(“倘若”到“这么快”),似乎没有说清(我没有很看明白),但它(这个没被说清的)又在分明地被传递被感知。不过,也许其他读者会有人感受到了。
最后,对于火锅的简短描述太过杀人了……啊啊啊啊山精瞬间想要为此回到冬天
我觉得我很少特意的留意和关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季节的转变,所以在写这一篇的时候只是写有一些被感知的,或者留意了又印象深的,就是第一时刻从脑子里蹦出来的对冬天的感觉。让我感觉这可能是冬天,这好像是我偶尔发现的冬天。但其实可能自己没有很多的去想和留意过,所以整个都很模糊。(关于前面的那几段)
嗯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