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在刚才读到的文段里——所被赋予的意义大多是肉体上的离开,但是精神上的离开同样是死亡的一种。可笑的是,这两种死亡常常处于二选一的关系,经历肉体腐蚀的人往往会获得精神的超脱,反之,就是用一具空有其表的行尸走肉换来苟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我的死亡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我在二者中选择什么。以屈原为例,他的死亡带来的是举国的哀痛,是千年以外的悼亡,因为他是被奸臣所诬,是被楚王所叛,因为他的忠心耿耿,因为他的直言不讳。他本可以选择活下来,却还是毅然赴死,他选择精神的解脱,选择肉体的毁灭。他的死重于泰山。但楚国真的就他一个忠臣吗?真的就只有他察觉奸臣谗言?我相信不会的,但是,他们没有选择肉体的死亡,而是精神的妥协。但他们精神之死轻于鸿毛。在我看来,前后二者并无本质区别,不过是处世态度,处世方式的不同,但在大众眼中却有了天壤之别。这都是别人的态度。我的死亡,因为自己的选择,被定义为或是重于泰山或是轻于鸿毛。当然,这些都是别人赋予的,而这些生前身后名,从来不是我要计较的。死就是一刻的事,而死后的葬礼、哀痛等等都是别人的事,而办成什么样、什么效果也都是别人的努力,我,无从干预也干预不得,这种顾此失彼的担忧困扰世人太久,他们都是我生的羁绊,我不允许他们再被带到我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