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借、缤纷的
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的钢琴房里度过的,老师就是我的母亲。母亲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让我一分不差的按照谱子将曲目演奏出来。母亲总说,谱子已经规定好了一切。但大概是十二岁时的某一天,公园的树林里,我曾遇到过一个人。她用小提琴演奏着的曲子,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树林中清脆的鸟鸣、透过树叶落下的阳光、飞舞的细小颗粒、青草上沾染的露水……一切都在她的音乐中被放大,闪烁出不一样的色彩与生机。后来,我便一直在寻找树林中的那个女孩。那样的演奏,我想要再听一次。
上了高中之后,我曾遇到一个奇怪的人。她通过我朋友找到了我,让我在她参加的一个小提琴比赛上给她伴奏。本想拒绝,却发现朋友已经擅自替我给答应了。结果就是,我连续两周在学校和她一起练习。比赛那天,不知为何她没有按照我们平时练习的那样来演奏,强弱快慢,统统没有按照谱子来拉。我极为勉强的配合她,她却好像完全沉浸在了音乐中,直到结束。下来之后,我生气地质问她为什么要那样做,为什么不老老实实按照谱子来做。对方什么也没有说。
再后来见面,是朋友带着我去医院探望她。躺在床上的她似乎非常虚弱,但跟我们聊天的时候依旧笑的很开心。她跟我说,她很喜欢小提琴,可自从初中知道自己生病之后,身体越来越僵硬,拉小提琴也越来越困难。所以那时开始,她想,她要以自己的意志来演奏,用自己的方式向所有人传达自己心中所想。
那天的质问有了答案。我看着眼前脸色苍白但笑的坚定的女孩,开玩笑道:“这样的话,那把你的心借给我吧~ 以后,你想说的一切,我都会在舞台上替你传达给大家的。”
最后的决赛上演奏时,我的脑中没有了谱子。我想起了那短短两周里、女孩在训练时带着汗水的笑脸,想起了医院病房里、女孩笑着却黯淡无光的眼神,也找到了在那片树林里、我们第一次相遇时那个缤纷美丽的世界。
作者阐述:因为上个学期写三个词的时候,结尾写出来就很突兀,所以这次写的时候是想要让文章看起来合理一些,所以没有想立意什么的。不过顺着这么写下来,感觉还不错。大概是想说主人公一直是比较死板的,但在树林中听到女孩的演奏后深受触动便一直执着于弹奏出那样的音乐,直到长大后两人偶然相遇有了交流,在了解到女孩的故事之后,主人公便想要帮助女孩,于是抛掉自己一直固守的那些条条框框,最终发现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音乐、正是因为传达了演奏者的情感才显得动听。
我喜欢这个立意,其中蕴含着生命的美。但是感觉通过在舞台上临时改变调子来体现女孩引导主人公跳脱条框好像有点怪怪的,不太妥(?感觉在山海之间的文章中总能体悟到一些纯粹而美好的情感。
最后一句,举爪🙋赞同
写得颇为“赶”,不过意思传递得清晰。林中偶遇和上高中遇到的小提琴手前后排列,让我感觉有些突兀。虽然林中的女孩和比赛上的女孩的确是一个人,不过这么重要的信息作者似乎没有交代出来。
以及,动词是主人公实施的吗?
主人公在这个故事里,真正主动实施的行动是什么呢?
作者自评:1目前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比较清晰 2从文章来看,名词应该是琴(硬要说是树的话大概也行),形容词缤纷的也没什么问题,但动词的话应该是弹。最薄弱的也是动词这个环节 3和我形象中最大的差距就是女生引导主人公发生改变似乎有点生硬了,而且女孩的特点似乎也不太明显.目前想的解决方案是两人要有更多的互动情节,即能丰富女孩的形象、又能给主人公的转变做一个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