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写作观
1、说起写作这件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认为写作是……?它和生活的关系是…… ?
说起写作这件事,我会有种莫名的雀跃。大致地说,写作给我的感觉像清晨深深浅浅嵌在一起的白色和蓝色的云,又像从洒满阳光的窗口飘入的一阵风,是自由而不定的东西。写作是用文字抒发己见。它可能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诗性与哲思以生活为形,以文字为载体的展露。也可能是生活的一些片段在人上的映照。
2、你认为写作可以习得吗?是否同意“写作是天赋的才能,所以没法教/学”?你认为作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写作是天赋的才能,无法被习得,但需要教学。写作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感情和观点的展示。一个人只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必定会十分天然地有自己的感情和看法,也会或刻意或不刻意地将这些东西流露出来,而文字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因此写作是天赋而无法被习得的。虽然每个人都有写作的能力,但是他们在写作中的展露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同样的事,同样的感受,一个人说起来十分乏味,换一个人说也许就不是这样了。而展现的过程是可以随着教学和练习而改变的。所以写作是需要教学的。
二、我的写作史
1、在自发/被外界影响(书籍/网文/电影……)/被考试强迫几种方式中,你更多是靠什么方式进入及学习写作的?
虽然会与一些外界因素有关,但我写作很多时候是自发的。我很难说清自己是如何“进入”写作的。我很小的时候不会写字,又坚定地认为自己会写“诗”,一旦想到什么就缠着父母帮我记下来。后来我会自己写字了,就自然开始自己记录了。现在写作,一部分是要完成任务,更多都是突然感觉“我想写”,于是就写了。
2、你最得意的一篇作品(如果有),是何时、关于什么的呢?
我感觉我最得意的一篇作品还没有被写出来。目前为止比较喜欢的是一首诗。它是我某次物理考砸了万念俱灰(雾)的时候写的。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是关于什么,大致是某些奇奇怪怪的场景。现在又考砸了物理,看到它就倍感亲切(大雾)。
给老师看的作文、日记、手机备忘录、手账、发朋友圈的话、网文、影评、为学校任务写的文字稿、独立写的小说、菜谱、情书、学科论文、说明书、回忆录或自传……(你可以扩充更多文本类型)
你可以举例说明(嘿哈)
我比较了解的大概是小说、戏剧、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这几类。主要是因为读得比较多。我个人比较喜欢写诗、小说和论文,也有写日记的习惯。
4、如果可以拥有独属于自己的写作时间/场合,你希望那是在哪儿?何时?
我比较喜欢的是两个场合。
一个是早上十点图书馆三层窗边的角落。另一个是下午两点的一家猫咪咖啡厅。点一杯姜茶,拿一支钢笔,看猫在书架上午睡,人生巅峰也莫过于此。
5 、在写作方面,你有(过)什么阴影吗?
没有吧。
三、我的写作方式
1、你能说出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吗?
我在写作方面的劣势,一个是写作太慢,另一个逻辑和架构不够严谨,会出现“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情况。(一般写作的冲动不会持续三个小时以上,一旦开了一个头很可能写不完)
我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在我平时积累了很多经验,在构思的时候比较轻松。而且我也会持续写作。
2、你喜欢写什么、不喜欢写什么?
记叙文和议论文我都非常喜欢。很多时候和文字相处就很让人开心。但我不是特别喜欢写作文。感觉一旦给文字打分就有些功利。
3、你有什么个人的写作癖好?
(例如:起或不起提纲/边写边改或者写完再改/自认为写得很慢/不修改完美绝不示人……不做对错判断,只是自我认知)
我写作很慢,而且写报告和突发奇想的写作会有截然不同的癖好。
如果是写报告或者对先前的作品进行修改,那我会用电脑完成,很多时候写文章也起提纲(尤其是小论文和文献综述,总觉得不这样做就缺了点什么)。
如果是自己突发奇想,那我就需要用纸笔写初稿,且不会打提纲。如果初稿是用手机或者电脑写的,就会感觉没有一开始感受到的文字自然。
4、什么情况下,你愿意把自己的写作和他人分享?你讨厌怎样的作品分享方式?
心情好的时候,我会把自己的写作与他人分享。不太喜欢强制性的分享。
四、和写作相关,我的生活方式
1、你喜欢读书吗?你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什么类型的书会让你敬而远之?
我喜欢读书。在书中比较喜欢读小说和哲学心理方面的书籍。教学性的一部分书(特别是在故事内容后加思考题和解析的那种)会让我敬而远之。
2、你会他人分享你的阅读体验吗?如果有,是怎么分享?
我有时会和他人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分享的方式大致是写读后感和聊天。
3、在文艺和娱乐的大范畴里,你喜欢什么?
(例如:画画/电影/评书/看综艺节目/网文/漫画……可以具体说)
你是喜欢欣赏,还是也会创作?
我喜欢画画和看动漫。在绘画这方面,我既喜欢欣赏,也喜欢创作。而看动漫只是单纯地娱乐性质地看而已。
4、作为一个人类,你觉得自己长于什么?短于什么?
五、我在创写工坊里……
1、参与这门工坊课,你有什么期待?
期待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写作,让写作水平提升。
2、参与这门工坊课,你有什么焦虑或担心?
说实话,我会担心这门课没有我想象的有趣。
3、你有什么写作或交流方式上的个人癖好,希望在这门课上得到支持或帮助?
不要说我中二不要说我中二不要说我中二。
工坊学习计划
1、写作观念建设
你有没有想过,围绕“写作是什么”这个话题,自己还有否好奇或者愿意深入了解的?
人为什么要写作呢?
2、写作能力建设
你想要在哪(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例如:想象力、对文字的掌控能力、写人物的能力、把握节奏的能力、写长(短)一些的能力、突破类型或文风局限……
还是希望自己把握节奏和刻画人物的能力能够强一些,让自己的作品对读者友善一些。很多时候都会感觉自己的作品中的人(?)物不够真实贴切。
3、写作心理建设
你有没有想过去改善自己的某些写作心理?例如不敢下笔、不愿与任何人分享、追求完美但却总是烂尾、担心自己没有(缺乏)才能……
我写作上的问题主要在容易烂尾,或者说是喜新厌旧。当我被一个新的灵感吸引的时候,就很容易忘了之前开的坑。再回去看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坑不够好。我现在还不太确定该如何改善,所以采用了写短篇的方式来迅速填坑。
4、你如何准备未来把写作用于个人生活中
例如“我觉得能应付高考就可以了”“我想拥有自己的文风”“如果能突破瓶颈,我觉得自己更更上一个台阶”“或许未来我会试试小说诗歌”“或许明年暑假我会在LOFT连载我的游记”“通过写作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性”……
我希望我能坚持每天写一首诗的习惯,(最近感觉有些瓶颈)并写完没有完成的作品。我还想要尝试投稿,但不太清楚怎么找到合适的地方以及自己的水平够不够投稿。
“……它可能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诗性与哲思以生活为形,以文字为载体的展露。也可能是生活的一些片段在人上的映照。”mark了
我也觉得它还能更有趣呢!有什么有趣的点子请吱吱山精和大家咳~~
倾听作品
大致是要写小说,短篇,2000-3000左右
名字叫《祈雨歌》
灵感来源见上一篇倾听日记。13种方法本身想观察雨的,但当天没有下雨。最让人激动的是那种雨水从天而降的喜悦的感受。
背景设置在一个从未下过雨的世界。那里非常干燥,虽四季宜人但鲜有植被,人们靠打地下水生活。
故事主要是讲一场祭祀。讲一个少年如何或伟大或荒谬地为一场雨死去的故事。总是能想到少年身着蓑衣,与雨水一同落在雨坛上的样子。因为人们从未见过雨,所以雨对他们而言就像奇迹一样,并在这喜悦中忘记了少年,这时能看到的雨,也许也更为纯粹。
我不确定是要写偏向于童话一边的架空的世界的故事,还是较为严肃的几百年以后的故事。如果是后者的话,就要将最原始的祭祀与未来的科技一一对应(比如祈雨时穿着蓑衣对应去到荒芜的外界时的防护服)。故事风格就会比较像All Summer in a Day。
如同奇迹一样的雨,在他们想象中和实际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忘了少年,……反而纯粹”?
关注点:场景上最想表现的就是看到雨的一刹那的震撼和感动。而不那么物质的部分中最感兴趣的就是“追求”这件事了。其实是想要借故事中的少年表现一种感受-即总感觉活着缺了某些重要而美好的东西。或者说有更加美妙的东西等待着被发觉。说是贪婪也罢。文中的少年最终也许找到了。只有在真正下雨的时候,才会真正知道森林,知道那种湿润。
P.S所以,干燥的世界的居民根本想象不出雨啊。
可能遇到的困难:绝对是卡文。写到一半突然失去了继续写下去的欲望,原先非常有吸引力的文字也突然变得呆板了起来。看着之前写的部分就觉得这根本不是自己写的。显示屏上显示着十一点,而第二天还有一百页物理题要交。
可能还会有篇幅上的问题,越写越长越写越长。在一开始的剧情如何表现还是一个问题。而最开始的部分不写,其他的部分也只能拖着。最后就感觉不想写了。
打算先写最精彩最想写的部分,这样其余部分写起来也有一些动力。
如果抱着“完成一个故事”的心态,容易写着写着遇到困难写不下去了。如果抱着“做一件有意思的事,就算不完美也是有趣的”可能会更有持续的动力
倾听作品评价
自评:闪光点:个人比较喜欢故事前后的描写,还是比较有感觉的。在写小说的时候查阅了很多关于古代祭祀的资料,最后将它们与科幻的背景对应起来。
缺陷:故事叙述的逻辑性不是很强。感觉故事的部分和自己想象的风格有一些偏差(可能是节奏略微有一点拖?)。就像调颜料的时候诡异和悲伤的氛围加多了一点。
sui(15岁,女):优点:我特别喜欢你的文风!尤其是小说中的很多描写,都很有特色、有意境。另外,你的选材也超妙——下雨,本是人们现在最不在意的事r,却在环境恶劣的将来变得神秘、珍贵……小说的结局很让人悲伤,让人回味,也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不足:你的小说is very good,硬要挑啥不足的话,我觉得可能前面的background部分略有点长,后面略有点短(还没看够呢……
h(23岁,男):我最喜欢的点在于开头的整体设定,把时间定在后历史的文明复兴,着眼于文明低谷时回望现在的一瞥。形式上选取了学生小组习作也很有趣。缺憾部分在于行文的逻辑和细节的呈现。
雨,和少年的牺牲,这两者是作者想要进行关联的,而这一设计也是完全OK的。
但是,领头人说出“我们不知道无人区里有没有水源,只能寄望于雨”这样的话,是不符合逻辑的。
领头人并无作者的上帝视角,他不可能知道少年的牺牲会带来雨,他对少年的期盼应当始终聚焦在少年找到水源。
另外,少年和小队是何时分别的,这个在文中并没有清晰地写明。“等待了良久依旧没有得到回应”,然后文末“少年身形消失在雨雾中”,给人感觉是先下雨然后少年走进雨里。我想更合理的应该是先分别再下雨。
yan(44岁):将人类自以为通过技术改进来掌控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和对自身的影响,用奇思妙想的后现代学习小组的学段汇报形式写出来。文字奇幻、描写细致,画面感和代入感很强。如果说需要改进,就是开头部分可以用一两句话帮助读者快速进入本文是研究课题报告一部分这一设定。
倾听阶段总结
1.关于倾听对象
我的倾听对象是雨。选择这个对象是因为某天坐在车上,看着外面下雨,就突然觉得下雨这件事非常神奇非常美。(或者说是一种单纯的感性的原因?)写作的过程中,就感觉关于雨的周边的思考也越来越多。我想到了人与雨的关系(古代的渴求&现代的影响之类的,正好化学讲硫的时候提到了酸雨),也观察了雨的种种特性(下雨前后的天空是什么样,雨的声音如何,雨在风中是什么样,雨落地的景象etc)。我突然觉得古代的仪式和传说也非常有趣。
2.关于阶段课带来的改变
还是有一定的改变的。在写作交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与我平时读的书不同的作品。(例如某次在网站上看到学姐超级赞的作品《富贵堂》)。感觉视野更宽了一些,也发现了自己之前的一些作品的局限性。我以前一直执着于架空世界的故事,现在觉得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也多去倾听,尝试写出现代背景下的故事。
3.关于期待、困惑和不解
我在倾听作品中发现自己的叙事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故事的逻辑关系和节奏把握可能都不是很好。希望在下一学段能学会如何简洁明了地叙述一件事情,让故事有张有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