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场景的提示性问题:
- 名称 梅园里甲十七号楼的天台(其实这个天台并没有名字,只是因为小区名叫做梅园里)
2、地理位置 位于北京市大兴区与丰台区的交界处
3、大致面积 有..一百多平米?
4、存在的时间/历史沿革 大概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建起来的吧,毕竟在改革开放之前高楼很少很少。
(人类世界)
5、建筑特色 似乎只是一个普通的居民楼。有这栋楼较高层居民们的花花草草、晾晒的衣服鞋袜,还有装着很多很多生活垃圾的大袋子。最近居民们一直在讨论要不要垃圾分类。
6、内部格局 用布幔划分成很多个小part,有些小格子里面是长势不佳的很蔫的花朵、有的是自己种了小葱、豆芽,经雨水灌溉长势旺盛。还有几个放在一起的躺椅,供大家闲暇时间聊天用。
7、文化 似乎没有什么特别深厚绵长的文化,建楼十几年,天台一直是高层居民最喜欢聚集的地方。大家互相沟通家庭近日来发生的大小事宜,“可以算作一个文化交流的所在”,而且真是人情味儿十足。
8、出没的人(居民、职员、其他……) 这栋楼高层的闲居在家的老人,有男有女,而且还是成双成对的。有的是儿女在市中心工作,生活幸福安稳的,也有子女外出打拼的,每天都在思念牵挂自己的骨肉并且变得絮絮叨叨,还有一个老头子总是一个人坐在躺椅上晒太阳,有时候居然会拿上一本书看,几乎从不参加大家的讨论。大家都觉得他实在是太奇怪了。高层的年轻人一般不会到天台来的。
场景写作:
我一度认为天台这个名字起的时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谓天台,虽说不高,却总能带给我登天一样的享受。无论在心情多么恶劣的情况下,每次登上来我都会感到或多或少的喜悦与放松。
又是一个“天阶夜色凉如水”的晚上。我喜欢这样的晚上,尤其是喜欢这个时候的天台。我的很多邻居们都会选择这个时候在天台上说说话,又或者互相取笑几句,来排遣排遣内心的痛苦或者孤独。他们的这些情绪来自于很多不同的原因,大多数来自儿女们。这又要细细的分类了:或是孩子们在远方见不到几面啦,或是儿媳妇和儿子似乎最近有点冷战啦。还有不少担忧是源于自己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啦,又或是市场的某个物品或某类食物又涨价了。我很喜欢听他们说说这些,哪怕他们滔滔不绝地说,我也总不嫌烦。我甚至为自己的耐心和喜好感到惊讶。
我知道我的邻居们都说我是个怪人。因为我从不参与他们的讨论,也从不为他们的遭遇提出什么宝贵的意见。我似乎也不曾把自己的家世和生活经历告诉过他们。也许他们还会觉得我是个捉摸不透的危险分子。
我经常从他们的谈话中想起以前的日子。我上过战场。那种硝烟弥漫的场景永远是我最深的记忆。为了那种理想,我没有成家,也没有生儿育女,进入和平年代后 这里一直是我一个人的家。 我毕生的理想或说是那种远大到好像不可及的心愿,毕竟还是实现了。我在我的邻居们谈话里,听到了他们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和欣慰。从他们那种絮絮叨叨的抱怨中看到了他们的幸福感和踏实感。
我种了些小葱,在天台最靠角落的位置。我总会悉心打理它们,顺便望一望远处的楼房。望不到尽头。
今晚天气不错,微风吹着,很舒服。就在天台躺椅上睡吧
作者阐述:关于天台我想到的是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和仙气qwq也想重点突出内种人情味儿,不过感觉写得好革命,哈哈哈。不知道这样处理有没有做到详略得当。期待指点哟。
我觉得淡杳敏锐地捕捉到了居民楼天台上的那种文化氛围~就是你说的,既有人情味儿也有(高度的原因)让人精神一爽的视野。想必那个地方看日出日落、吹吹风、眺望远方都是不错的。故事的话,首先用一个人独白的方式,可能比较难体现主旨。不如让这个人“动”起来,给他安排一些情节,可能会更有说服力。比如(啊这位老人的精神世界挺不主流的,真得想一下蛤)……让他默默地给大家伙儿做一些事,然后去写人们“解谜”的过程。
另外,场景在故事里没有体现,有些可惜。所谓“夜凉如水”,从老人的感受来说,可能有清风及风里的泥土气息(毕竟左近有种植作物的)、有远远近近的声音(广播里的京戏?小两口吵架?小娃娃哭?——人间烟火)、有天上的星、有城区的灯火……这些让我们“看”到、“听”到,对于老人境遇的理解会更直接,对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