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很少真正思考过自己的内心,如果让我总结从小到大的自己,会选“攻击性”这个词。
小时候的我身体比较瘦弱,协调性也不行,学习上也偏科,所以在某些学科和某些体育运动中处于劣势。想要反杀学习、打球、打架中击败过我的人,就是我内心攻击性的来源。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攻击性延续了下去。在学习上表现为我更喜欢理科,而且深度的模块比广度的模块往往学得更好,因为我感觉不断挑战难题、找到突破口的感觉要比恶心的背诵、文字理解要爽得多(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我的语文和生物很垃圾,理科选择题只有速度没有正确率,现在已经朝着平衡的方向调整了)。当然在和人发生很大矛盾的时候我的攻击性会更加明显。小时候我对和人相处方面一窍不通,和同学打架吵架总会场面输了也占不到理,我妈给我买了一些沟通技巧的书,最后我成功吸收了其中的反例想出了几个飞刀,成为了心理杀手。不过后来发现这些飞刀99%都是副作用,所以吵了上千次架也没用几次,中过我飞刀的人只有两个(我高一的生物老师和高二生物老师),讲究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隐秘准备之后几句话推倒心理防线(当然几句话不可能有这么大威力,真正让高一生物老师破防的是我期末考控分故意进补修班然后在补修里面拿到99分,教补修的是高一生物组其他两个老师;让高二生物老师破防的是我一边说她讲的不行然后回家刷题,成绩从班级垫底到前十之后提出要转班去隔壁老师那上课)。另外体育运动上我也喜欢两队或多人比赛的运动,比如打篮球、地板球等等,而且会选择能直接攻击对手防线的前锋位置。我也不害怕体测里面的长跑,因为我后段相对优势,能体验前面落后别人然后反超的快乐。
看到了你的理性👍
也更多了解了你一些。
从另一个角度说,攻击性也可以被称为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你或者身边的人带来困惑,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人顽强生命力的明证。
证明自己行是不是一定要用攻击的方式?看得出你也在调整和寻找属于自己的最佳方式。
如果适当分行分段,
行文会显得更加有节奏,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