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作品-于洪菲

他走进这个在自家房子后面不远处的荒凉小园子。这里有些年头了,大概在他出生时就已经少有人来了吧。只有他时常在空闲时间来到这里,也许是散散步,也许是坐下来自言自语,对着一个土堆、对着瓦砾诉说自己内心的烦闷。

他只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运动长袖和破旧的布外套,却踏着少年人最轻松的步伐。一如既往地,他走进园子,坐在电线杆旁边。又是平平常常的一天,发生的事在脑海中一幕一幕地闪过,他只觉得乏味。抬头,仰望杆子高耸的身影,他心中忽地荡起一层一层波澜。他举起手,想去触碰它的最高点,但电线杆坚硬冰凉的触感只会为他更增一层寒意。他失落地放下手,本应该稚嫩但已经有些生茧的手落下来,被什么东西接住了。他迅速看向下面——一棵不起眼的幼苗正费力地撑起他的手,似乎也在拼命抵抗着严寒,又努力撑起他怅然若失的心情。

他一看便知道,这是一棵藤蔓。它太小了,小得只剩下几片绿中透黄的叶子,小得似乎熬不过严冬,小得不足为道。但它散发着那么蓬勃的气息,像隔着很远就能感受到似的,让他精神为之一振。那是种生命的力量,让他第一次感到自惭形秽。

此后,每到放学,他都会一个人默默坐在这里,藤蔓的陪伴让他感到不再孤独。在没有人关照的地方,默默地,又顽强、倔强地生长着的小藤蔓,似乎带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他经常会想象着藤蔓慢慢伸长,伸长…壮丽伟大的生命终将直冲天际。他忽然想走出这个小得可怜的村庄,走出现在这样平庸无为的生活,不再如此沉默。他腾地站起来,小跑进屋里,取了一只碳棒,在电线杆上重重这下一句话——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可他在考试中失利了。一贯的好成绩也没能使他拥有去往大城市的机会。他极度失落的心情大概没有人可以理解——大概除了他,也从来没有人想过要走出去。但他没有被所谓的“机会”束缚住。少年人的满腔豪情与壮志促使他自己拿着攒了很久的钱,背起行囊。临走前,他去看了看自己的藤蔓,已经长大了些,但依旧那样有活力的它,像是在激励他不要退缩。他悄悄地,离开了。

 

城市的喧嚣热闹起初让他倍感不适。因为是拿着攒好的钱偷偷跑过来的,他的自信也就没那么足了。他明白找到一个工作的重要性,但他无从下手,因为没有好大学的证书,即便学识渊博,也没有机会展示,被企业看中也是难上加难了。对城市的规则一无所知的他自然是到处碰壁。

他无助地彷徨在街上,第一次感到自己这样渺小。

风吹过来,轻轻地撞到他怀里,又溜出来,急匆匆地奔往下一个目的地。旁边的树枝树叶哗哗的声响让他抬起头——他看到了,一棵很大的藤蔓就在他旁边。一个生长在马路旁的藤蔓,好像有着和家乡藤蔓不一样的味道。它是那样粗壮,似乎让人不由得生出一种敬意;但又是那样谦虚敦厚,似乎在友善地对着人流微笑,似乎在和他说着它也只是从一棵小苗长起的,也是历经风风雨雨但却没有倒下的。

他想起他的家乡,那棵与自己相伴数年的小藤蔓,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感慨辛酸与感激几乎喷涌而出。他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藤蔓生命历程的想象与自己的往事。想着把这份感动带给更多人,他投了稿,没想到几天后竟获极大的赞扬,收到大笔稿费。他就这样找到了他所热爱的,将每一份小感动记录下来,每天都在发现着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美好。工资似乎已经慢慢成为了附属品,而这份工作带给他的乐趣与享受是无法言表的。

 

下了火车,他几乎是一路冲回来的。已经步入中年的他边跑边辨认着以前走过的路。这片土地他太熟悉了,是他长大的地方。尽管已经在城市里许多年了,但他不可能忘掉这里。到家附近了!他放慢速度,缓缓走近。是小园子!园子里面的景色已经大不同于以往,长满芳草,有一派春天花明柳媚的气象了。忽然,他周身一颤,心里像有一股汹涌的激流将要喷薄而出。他看到了那棵藤蔓,那棵常常出现在记忆中的、丰富了他情感的、曾经激励他出门闯荡、而如今已经快要爬到电线杆顶端的藤蔓。他不自禁地跑过去,要用双手去拥抱它。再次碰到它,它已经从几片叶子长成强壮的笔直的棕褐色枝干,变成缠绕在电线杆上的一条巨龙了。他轻轻拨动叶子,哗啦哗啦的声响令他恍惚,又生出无限感慨。那个曾经周身沾满泥土的孩子,也一样长成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撼动的青年了。

他的目光落在从前那行黑字上。早就已经模糊看不清的字迹似乎依然能提醒他他的初心,敲醒他,让他清晰地看到未来可期。

他就地拾起一根树枝,用力刮去过去稚嫩的笔迹,又在藤蔓边写了一句话——沙漠里某个不知道的地方,也可能藏着一口水井。

他明白,这个从前无人光顾,以后可能也不会有人踏足的小园子,这颗或许不为人知的藤蔓,便是他在沙漠中找到的水井了。

他希望自己一直热情、感性、细腻下去,不仅为自己的家庭,更为自己一直坚定要往前冲的信念,为小时候就有的梦,为对得起半生的拼搏。

 

而如今,他颤颤巍巍走过来。离开城市回到这里有好几年了,儿女们说家乡这里对他来说是养老的好地方。每天都要来的,就是这个小花园了。他记得这里以前是荒废的土地,大片大片的,连着远山。现在是鲜花,带着幽幽草木清香,环绕在他的房子旁边。那里有棵藤蔓,已经又粗又老,像垂暮的老人。甚至褐色粗糙的枝干与纹路,也已经和他褶皱的皮肤很像。花园里以前的土堆,废品、断壁,都被拆掉、搬走了,那根已经快要倒下的电线杆还保留着,也许是被藤蔓层层缠绕和支撑的缘故吧。人们把这颗藤蔓当作一种景观,而他却把它当作最亲的亲人与挚友。他总是在花园里转转,去轻轻摸一摸那根藤蔓,心里已经没有太多波澜,只剩下无法言表的满足与欣喜。有时,雨后初晴,藤蔓的叶子上会有晶莹剔透的露珠,像极了他清澈的心境。然后他会看到露珠轰然坠地,甩开万道金光。

5人评论了“倾听作品-于洪菲”

  1. 一、 一份作品构思(2 分)
    主要是想从藤蔓的生长出发。因为观察过它粗壮的枝干后又看到了长在上面的小苗。非常惊叹于它成长后的变化之大以及生命力之顽强。但只写藤蔓的成长历程似乎又少了点趣味性~因此放了个人与它一同成长~似乎能从藤蔓身上感受到生机和一种蓬勃昂扬的精神,我想把这一点也体现在作文中,所以写了他在大城市中的那一段。感觉结尾有一点点草率 但是想突出主人公的变化,从一个渴望更高远天地的少年到善于发现美的感性的青年再到波澜不惊,沉默但是有思想的老人,藤蔓在一步一步改变着他。由此可以体现他与藤蔓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二、一份倾听阶段的阶段性总结(3 分,一定要待终稿完成后再写) 这个阶段我们从人类本能的观察与体验出发,进入写作的世界。请思考并认真回答下面的 提问——
    (1) 倾听作品中,你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倾听对象?
    一篇作品写下来,你觉得自己对于所“听”之物,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吗?请把
    它们具体(举例)写出来。
    作品构思里有提到哦~因为观察过藤蔓所以一直很佩服它生命力之顽强~经常会想象它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的,以及看到风吹过来,听到哗哗的声响,就有了对生命的美好以及植物生命年年往复循环且生生不息的思考与敬意。写了倾听作品之后,似乎又觉得藤蔓不止是自己在散发着生命的光辉了。它能带给别人的很多很多东西,不也是它存在的意义之一么。
    (2) 这个阶段的几次课上完,你觉得它对你有(哪怕一点点的)什么影响和改变吗?
    你觉得你对写作这件事的认识、自己的写作能力(包括硬实力、也包括心理建
    设),有变化吗?请具体(举例)说出来。
    有太多啦!以前真的没有想到课可以这么上作文可以这么写!qwq自从带食物来上课然后观察它,细细品味它,就感觉自己的世界似乎进入了一种微观的状态。蒙眼体验让我在紧张中感受到惊喜与意外,这是种只有经历过才能真切体会到的感觉趴~再有,观察藤蔓的时候,老师的问题“如果它会动,它可以去哪里”、“它会与周边的事物发生怎样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很多灵感和创意,写作时总有自我挑战的感觉,当然,还有满满的成就感~
    (3) 现在,站在第一个阶段和第二阶段(探索阶段,主攻叙事)之间,你有什么新的期
    待、新的困惑和不解吗?请据实说一说。
    期待是能写出更有创意的作品趴~叙事的写作是我最喜欢的,可以代表一个人的情感与思想。但是很想知道怎么写才算以前好的叙事写作呢。也许很多人会说文笔好、语言华丽没那么重要,思想深度才最精华。我是同意的。但如何能评判思想深度呢~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每个读者都会对它有不同的理解、见解,那么这篇文章的好坏该如何评价呢。
    二、一份对于倾听作品的其他评价(2 分)
    请收齐 4 份对于倾听作品(终稿)的走心评价。评价要包括至少一个闪光点和一个不
    足之处。差一个评价扣 1 分。如果评价不走心(是能看出来的呃~),也会遭到酌情扣分。
    评价包括:
    (1) 作者自评
    比较满意趴~闪光点是终于能想出一些小小小创意了(比如把一个人的变化与藤蔓相联系然后创造出故事情节qwq)自认为也没有跑题~想要倾听的东西比较明确,能够体现在文章中。关键是写作过程中自己的想法比较跳跃,很享受这个过程!缺点是有些情节比较草率,可以更加充分地通过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来体现主旨(就是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可以更多一些,与藤蔓发生的联系可以更多一些。)
    (2) 一个和你性别不同的人的评价
    初览此篇文章,我看到了“俗套”的故事——“一颗石头缝中的小草鼓励人奋发向上”
    第二次细品文章,竟是一片全新世界,一个宏大的世界。
    作者选择的“小草”不是小草,而是藤蔓。藤蔓总会使人想到一种“扭曲”“婉转”甚至是“怪异”的形象,而作者却以独到的眼光抓住了藤蔓的另一面——虽小但却可以在寒冬中蓬勃向上。
    一开篇的第一段,可谓极妙。“走进”“自家房子后”“不远处”“荒凉”“小院”“有些年头”“大概”“出生时”“很少有人来”“只有”“时常“”空闲时间“”也许“”散步“”自言自语“”土堆“”瓦砾“”烦闷“。短短几句话,就展示出了一副时空交错的画面,交代了关于主人公的现在、现在相对于出生时的时间间隔、小院的特点、小院的位置、主人公的过去、主人公的性格等。这让我不禁想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当中的第一句话。
    第一次与藤蔓相遇的主人公”只穿着一件普普通通的运动长袖和破旧的布外套,却踏着少年人最轻松的步伐”,这一个巧妙的转折不禁让我开始细细思索起来。
    在第二段中,作者对藤蔓与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进行了描写,其中描写之简洁、背后的故事之复杂令人叹服。看似只是一段普通的场面的描写,其中却道出了主人公的性格、心理变化、情感变化、以往经历等诸多细节。
    后来令我叹服的,是作者对于一对冲突的刻画。这种人与物之间的冲突不仅仅局限于外表、形态、精神、“性格“,而更是一种力量,一种来自生命的气息。虽小,但却伟大!
    之后的境界可谓是又又了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这还要看文中主人公写下的一句话——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在这里,主人公仿佛搭乘藤蔓扶摇而上,视角转瞬间从小小藤蔓转到了整个山河之上。小小藤蔓所带来的,是小小主人公视角的极大转变。
    之后的几段中,作者描述了主人公之后的故事,其中暗示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
    他无助地彷徨在街上,第一次感到自己这样渺小。”
    继续往下看,藤蔓给主人公带来的是全方位影响,不光是物质上的,更是视角上的,精神上的。

    和作者一起倾听的藤蔓~开心~

    (3) 一个和你同龄的人(本组组员除外)的评价
    好生动的故事,我感觉到了男孩子的生活和藤蔓紧紧相连,对藤蔓的描写很细致,我仿佛也体会到了它带给男孩子的信念和力量。但是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可能不太突出,比较希望看到他振作之后的一些片断。很好的文章!!
    (4) 一个年龄和你差 3 岁以上的人的评价

  2. 一个比我大三岁以上的人的评价:

    这篇文章前500字里写一个少年的孤独心事,以及从一棵藤蔓上感受到的生命力量,由此受到鼓舞,萌发了“出走”的欲望。这一部分写得非常好,自然而然,温暖而动人。
    第二部分“他”考试失利,但还是走出去闯荡,然后到处碰壁。因为在这一部分碰壁、不适应、无助彷徨,都是通过叙述,由作者直接告诉读者的,所以到后面“他”与道旁的藤蔓的相遇带给人的感动有点弱,反而感觉有点刻意和偶然。
    再到第三部分,“衣锦还乡”,“他几乎是一路冲回来的”,为了他记忆中的藤蔓,因为感情太过外放,带给人的震撼反而不够强烈。
    整体来说,作者想用一棵藤蔓的生命力,来对照少年的成长,还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但因为缺少对人物本身经历的叙述,使得后面两部分有点不太能让人进入到故事里。

  3. 笔芯辽~
    淡杳有好的感受力,以及一份愿意去倾听和理解周边的热情,展示时我给你留了一个问题,我认为寻求解答需要更深入的思考、把你的感受和更深层次的思考融合起来。继续加油啦~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