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物教室——13问

  1. 初进教室,我感觉这个教室很空荡,光照并不充足,但是满屋子的植物给人一种沉静的感觉。北面几乎全是窗户,而南面的窗户连着狭长的走廊,走廊也透光,但是整个教室却显得比较昏暗。只有后面的给多肉植物作用的补光灯显得格外的明亮,就好像是整个屋子的光线都被它吸引过去了,供给给了最后面的几十盆多肉。
  2. 如果说要联想的话,有点让我想到了一个昏暗的小屋,一个人,一根火柴的那种感觉。就是很温暖,同时也有些昏暗。
  3. 关于教室里面物体的运动:五扇窗户大多开的角度很小,因此我个人基本感受不到吹进来的风。只能看到床边的绿植枝叶摇曳,以此判断风的存在。绿植发出的声音给人感觉很柔软、很细腻。在风吹的时候,最先动的永远是最靠近窗户的、外侧的叶子,而中间的部位基本上从未运动过。枝叶主要是在竖直方向,水平方向基本上没有运动,让我感觉很神奇。当风吹过来的时候,窗户上的字也会摆动,同时在电热鼓风干燥箱旁的一个看起来是擦拭的布的一角不时地被吹起来,又落下去。
  4. 它的历史/未来:这个教室原先似乎是给衔接班上课用的,但是现在我们也在用。它的前身多半是一个教室,至于是什么教室不得而知。被人放置了一些标本、绿植之后也就变成了现在的生物教室。未来的话我也不太知道,可能会被翻修,然后安装上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吧。
  5. 它的功用:最基本的属性是生物教室。有时候或许有人来到这里自习吧,当然也有可能是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这里写一些观察的笔记之类的。
  6. 它的感受:阳光挥洒了下来。今天又有一些学生来我这里上课了。他们上课发言好积极啊,但是还有一些人上课聊天,唉这样的话听课效率可不算高啊。今天的风还挺大的,天气有点凉了。
  7. 它的作用:它与周围的环境显然是一体的,因为如果没有它,这个楼的设计图纸就会像一个标准的正方形,有一个角被歪歪扭扭的剪去了,看起来非常不协调。它在与不在,必然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
  8. 如果它能离开这里,我希望能够在一层看见他,这样我就不用上课的时候爬四层楼了。不过这么一想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别的教室不会随之移动。最好是上课的教室一块移到一楼。或许我可以在里面做一些实验或者啥之类的。
  9. 它触动我的是对这个教室的熟悉感,有一些回忆。我依稀能记起有一次上课,教室里进了一只蟋蟀,于是老师在上面讲,蟋蟀在下面叫,其乐融融,最后老师想把它找出来,但也没成功。
  10. 它让我想到了:其它的教室,以及“万人坑”。有的时候生物的考试很难,就像是要把人埋葬了一样。就像是学段末的段考也像是要把人埋葬一样。
  11. 如果它就是世界,或许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吧。因为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就是这样。里面可能会有各种生物。不过大概没有生活在水里的生物吧。因为教室里并没有池塘之类的东西。
  12. 我的变化:学到了一些知识。感觉非常的舒服。
  13. 如果把我和它合二为一,我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我匮乏的想象力限制了我的思考。

 

作者阐述:这次的观察我选择生物教室的原因,主要是说想不到别的可以观察的东西,加之对此比较熟悉,便如此选择了观察对象。观察当天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因为当时没有别人在这里自习,就我一个,所以比较安静。

评论:月聆·知闲,ji, zhixiong, 阎溪@徐溪遥

5人评论了“观察生物教室——13问”

  1. 我感觉你对于生物教室的理解很深,能进一步推出你热爱生物,然后能退出来你的生物没有问题,这就证明了高成是你助教
    想起了那节蟋蟀课,gc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他是真的惨,你也很惨

  2. 问题8的考虑角度很实际啊,很有趣。
    “就好像是整个屋子的光线都被它吸引过去了,供给给了最后面的几十盆多肉。”这一句读起来很有画面感。
    感觉作者站的角度还比较理性,问中的“它”虽然生动有趣,承载了一些回忆,但是感觉“它”还没有跳脱出作为“生物教室”的那一面啊。

    1. “但是感觉“它”还没有跳脱出作为“生物教室”的那一面啊。”赞同
      理性不是错,也不一定会局限想象力,这是不够……放松?没法像小朋友一样,让思维自然发散开~

  3. 从1到2到3,跟着你慢慢沉浸在这间教室里,能够感知到那种宁静和悠然,让你很惬意。因为你用的词,都细致而有神采。我也喜欢那么一间有点昏暗、植物微微摇摆的屋子,或许它会让我有点困,但又回觉得内心因为放松而“清醒”着。

    不过后面我和鸿有同感,就是似乎作者不敢肆无忌惮地去做梦、去好奇、去探究……它不过是一间屋子而已,在人的心中,感知它,它就能带你去更远的地方。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