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回家路上的回忆

在老家上初中的两年,时间紧,任务重。每天小跑着通勤,比昨天早到哪怕两分钟,也会因小小的领先而窃喜。中午(四线小城市上班和上学的人们,中午一般回家吃饭)和傍晚放学,终于得以信步安闲而行,一路上仍然抱着书本念念有词。偶然间,神思从密密麻麻文字的空隙处荡开,感知即时的、随时令而变换的切肤的温度与光线,成为我同那段日子产生体感联系的重要途径。

春日中午放学回家的路,留给我这样的典型印象:蓝天高远澄明如玉,黄油色的阳光温柔地包裹着万物,河道边柳枝筛下密影,闭上眼睛有碎金在橙黄色背景上闪动。在这样的情境中,背完“晴川历历汉阳树”,又背“花动游人眼”,字面浮光跃金,意象在文本和现实间穿梭,时间暂时停滞,我短暂流连于一个遍布阳光的超现实空间。

每年晚春初夏的一两个月,日暮时分的放学之路,肉眼可见地一天比一天明亮起来。阳光和人赛跑。一个月前,你在教室窗边捕捉到它在当日的最后一瞥,上周在河对岸,今天它就跑到楼道拐角了。上周你还穿着夹衣,昨天还穿着外套,今天就脱下来搭在手臂上了。初夏的周五,提前放学,刚下过暴雨,空气如洗,走在大道上,有风飒然而至,重新披上外套,不拉拉链,风便充满了你的襟怀。

放学路上大多数时候是独行,有时候遇见那个住在同小区(父母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分房也在同一个家属区)的同学,就和他一起。我们从小就认识,在不同的班,并不很熟,但他一直遵从幼时母命喊我姐姐。两个人并肩走,沉默的时候多。有一天下小雨,他没带伞,我给他打伞,他拒绝。这样一个人打伞,一个人淋雨,多尴尬。于是我收了伞,和他一样冒雨而行。他喜欢政史,路上谈的多是戊戌变法一类话题。有时候他母亲来接他,每每讲他小时候的逸事,他总是有点害羞地让不要再说了。他和我当时的同桌因同好政史而成为朋友。我到北京,没有同桌,没有放学一起走的人,没有朋友。

细想起来,地处秦岭之南的山坳小城,一年中阴沉潮湿的日子,总是占大多数的。如果愿意继续回忆,一定还能想起大雨天一手撑伞一手翻书的窘况,还有被路边脏水浸透的袜子、鞋和裤脚。但回忆的粉饰效果太过强大,以至于原本占绝大多数的连续不断的庸常记忆,被零星掺入的鲜明片段所掩盖。我自甘情愿地被回忆蒙住眼睛,永远怀念那即使已经失真的过去。

2人评论了“放学回家路上的回忆”

  1.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安闲的意趣!
    1,2段文字好有画面感。第三段时间的迁移和“风的感觉”看的让我觉得身临其境。
    第四段,是一种小城中充满烟火气的熟悉关系。是我一直很向往的那种,“还没出生就认识的”发小,这种感觉一定很亲切美妙吧!
    结尾好喜欢!之前我有把回忆形容成“一种滤镜”,但是总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一种感觉,这句“但回忆的粉饰效果太过强大,以至于原本占绝大多数的连续不断的庸常记忆,被零星掺入的鲜明片段所掩盖。我自甘情愿地被回忆蒙住眼睛,永远怀念那即使已经失真的过去。”让我豁然开朗!!!
    你的文字好有力量!
    放学的回家路上,真的是好美的回忆。

  2. 依然是有掌控力的文字,但字里行间却是随性而至的漫想回忆。(这一点看版式就能看出一二)
    我对春日阳光那段最有感觉。虽然黄油色的阳光的确不是北地在我心中的感觉,但晴朗、充足的日照,还是让我一厢情愿地把你的生身之地想成了北方小城市。
    在北方,尤其我小时候,夏日雨水也不少。滂沱、淋漓、太阳雨…… 都是我也熟悉的夏日感觉。
    最后两句的逻辑我没太看懂。我想说,我很喜欢回忆的力量。我不认为那是粉饰。对我来说,它总是清楚地告诉我,在我心里,我在意的是什么。明明一视同仁的一眼瞥过去,回忆里却自动为我筛出某一部分,而且肯定是我心上最妙的部分…… 但其实,这种筛选也会让我困惑,让我不禁一再地回味,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