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之后,世界成了黑的。感知的万物都像是苍白的,因为我看不见颜色。
我先触碰到了一棵树的躯干,它的树皮粗糙而开裂,像石灰墙面。我从中感受不到一棵树的生机,仿佛是人工的一般生硬、冷漠,好像一片茵绿无际的草原上一个扎眼的塑料包装盒。紧接着又是一棵树,又是一棵,都是一样的粗糙。直到我摸到第四棵树才出现不同,这一棵树皮肤光滑,而且盘虬卧龙,像是一丛茂密的珊瑚。我顺着它向下摸去,立即触碰到土地。土壤又干又硬,上面铺了薄薄的一层松针。松针比土更松软;仿佛它们才是土,下面埋着的是松树的秘密。
一些石头一样的小硬球点缀在土地上,我捡起一个,它用浓烈的臭味反抗着我。这是一种来自植物的臭味,不是腐败而是生机,我知道我捡起了一个白果球。我把它丢开,跨过土地走上石阶。石阶的平稳让我略微安心;在一个蒙眼的世界,视觉以外的感官被夸大得仿佛不真实,微小的起伏也如同千沟万壑的崎岖。
强烈日光打在我的脸上,我一瞬间以为天空变成了亮红色。手扶住栏杆,栏杆是金属的,包了一层斑斑驳驳的漆,掉漆的地方是磨砂的触感,我猜那是生锈了。栏杆上系着一个个薄木片,微风一吹咯咯地响,恬静而淡雅,像是风在弹琴。麻雀的叫声似有似无,飘渺无依,我周围漆黑的世界也一样,仿佛我并不真在这世界里;一切我触碰到的东西都来自另一个世界。它与我的世界有许多通孔,我把手伸进这些孔洞,摸到了那个世界的树与白果,松针与土地,摸到了一个新鲜到失真的世界。
喜欢作者写“植物在反抗自己”的这种感觉!
语言平淡朴实却又有深度,非常准确地反应了蒙眼时的真实反应。围绕“失真”,使用自己真实的感官和比喻让整篇文章不失中心。言语之间所流露出本人的思想十分强烈,内容的描写体现了“新鲜”,思绪的表露体现了“失真”,两者结合,展现了笔者真实的感触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
文章整体较侧重于意识与感受,风格上自我的意识较为明显,可以侧面反应出笔者的性格和对于写作的态度。
感觉你读懂他了~不过互评如唠嗑,语言可以更自然放松些啦。下回试试不用术语,能否传递自己的想法?
不大的一篇,含着张力。因为里面有种渴望探究真意的诚意。好几处都是矛盾的。例如“我”所在的世界是苍白的,但又和另外一个新鲜到失真的世界并行着(这个想法太太迷人了,光最后一句在我看来就可以作为一个宏大小说的背景)。树林里有一颗颗“假”树,但也有真树混杂期间,并且像丛丛珊瑚一样美丽繁茂。白果是臭的,但它却让“我”感到了生机。
我觉得这篇可以搬上舞台,做一个舞台剧。
它体现的是一种哲思。因此景物是意象,是某种抽象思考的投射。舞台布景、装置、空间分割如果做得好,完全可以以有限体现无限、以具象表现抽象。而且的确,从这里开始我能触摸到醪糟特有的气质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