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
彳亍。
为何人会拥有眼睛?如此复杂的结构,人类是如何进化来的?脆弱不堪的眼睛,却拥有如此强悍的功能。站在地面上思考,只有迷茫。漆黑一片是最直观的感受,脚下的一切都黑暗虚无。在虚空中,原地踏步反而成了了最真实的现状。戴上眼罩,失去了光,只感受到腿脚的酸痛与前路的未知。
在未知中用勇气探索。
如若在失去光明后,身边却无人指引方向,一切将变得多么糟糕。我试探着原地旋转,两脚不断调换位置,无拘无束,却仍感觉地面起伏动荡。
写着写着,突然戴上眼罩,在更加未知的环境下,找回最原始的自我。
我只能在写时猜测字写到了哪里,我担心往下写纸上的字会变得很乱,感觉把字写出了纸张,写到了桌子上,写到了空气中。字被写到了这个世界,于是这字便被世界承认。
担心无益,不如一路往后写。
如同盲走,不如一路前行!
我试着奔跑,在漆黑中奔跑,在学长的建议下,我试着迈出几步,但是姿势十分奇怪,因为我害怕摔倒,所以就膝盖顶起落下,并不向前行。
但是睁开眼后,一切就都很明白了。阳光的照射下,一切就十分清晰可见了,所有的未知全部消亡。
在清明中开朗醒悟。
作者阐述:失去视觉是一件顶新鲜的事情,我想用失去视觉将获得很多特殊的感觉,或许我可以尝试闭眼做数学题,闭眼背诗朗诵。
甚至是盲的状态下打出这篇文章。这种感觉像是把自己关进一间屋子,专专心心只做一件事情,把所有精力都拿来做这一件事。
盲写完后,发现写出来的字之间隔了很多距离,手腕感到酸痛,因为在写字时无意识的用力去写。
另外,我感觉刚刚体验完之后写作效果最佳,感情真实而且场景历历在目,及时写完获得的充实感也十分令人高兴。
“我试探着原地旋转,两脚不断调换位置,无拘无束,却仍感觉地面起伏动荡。”这句很真实! 我觉得也许加入更多带上眼罩后更多感官上的feeling,能使读者更加有共鸣鸭~
有意思的探索和思考!不过更多是在“说理”~思考的源头,不是蒙眼体验吗?为什么不去记录体验,而是直接进入思考呢?
省略了对体验的回味,思考容易流于空泛(因此,常青树不也是在思考中由盲写找感觉的吗~为什么不直接、再次回到户外的体验当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