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体验——辣蛋黄酱味米果

1.外观

外观是形如一个扭曲的长方体,没有棱角,表面上有与长方形对角线平行的若干条文,估计是为了增加外观上的趣味性而添加的。焦黄色的表面在灯光下隐隐有一点反光。掰开一看,内部是泡沫状的白色空间(由米烤制而成),很有意思的结构。

2.听觉

把它掰开的时候就会的发出声响。声音不是很大,听起来就觉得这个零食是很脆的,吃起来应该会比较带劲。

3.嗅觉体验

凑近闻才可以闻到气味。有辛辣的感觉。感觉味道应该会不错。

4.触觉

如上面所述,这个食物表面有细微的凹陷的条纹,摸起来不是很光滑,而且因为表面涂了一些调味料,甚至有些粘手。

5.味觉

把它放入口中,表面的调味料马上就开始溶解了。因为这东西除了表面的调料外没有其他的调味了,我就趁那辣辣的味道完全消失之前赶紧一口咬了下去,顿时口中米香四溢,伴着辛辣味,感觉有点像一个微型的饭团,但是焙烤的味道随之而来,几种口味混合在一起,感觉很独特,很解馋。它会抵抗你的牙齿,它是只有硬度,没有投机取巧的韧性的。但是这种特性反而增添了它的滋味。

人物联想:

一、

张山,出生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他个子和同龄人相比比较矮,而且因为婴儿时期像是着了魔的,经常是只要见到什么新奇东西就兴奋的到处乱跑,一次从山坡上摔了下来,把大腿摔骨折了。他爸妈因为思想守旧加上没钱,就没带他去县里的医院看。骨头自己愈合没接好,落下了瘸腿的毛病,所以他走起路来是一扭一扭的。这些先天的相貌上的不足,再加上每天田里劳动使得皮肤晒得黝黑,就显得更加怪异了。因此,张山从小就不怎么受人待见。

张山经常被嘲笑,但是他却对这些来自别人的恶意无动于衷。甚至有时村里同龄的小孩骂他瘸子,他也只是笑一笑,没人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

二、

      那是夏季的一天,其实已经快到秋天了。蝉鸣逐渐消失,太阳也不想再挥霍阳光了,树木虽然依旧翠绿,也不再那么一个劲地拔高生长了。但就在这样的一个寂寥的夏末的一天,张山的人生从此被改变了。学校放学了,他一瘸一拐地走在山间小路上,凝望着旁边的岩壁。但这次他看到的不只是以往那枯燥的一切,而是有三四人拿着几个小锄头和笔记本专心地凿着石头,旁边还放着不少奇形怪状的机器。他好奇这些人是在干什么,看了好久,听他们之间的对话,好像是要找石头。他又听了好久,最后确信他没有听错以后,他勇敢地走到那几人背后,故作平静地说:大伯,找石头吗?有麻烦俺可以帮你!这几个人听到他突然的发言,先是吓了一跳,但随即露出了笑容,其中一个留着短胡须、带着圆眼镜的中年人起立,向他走来,温和地笑着,随即拍了拍他的肩膀。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化石吗?张山就是这样认识化石专家王教授的。

三、

        张山很喜欢王教授。他多希望王教授当他叔叔或者什么别的亲戚啊!王教授对他很好。他的爹妈、学校的同学,甚至老师都对他说话恶声恶气的,但是唯独王教授是和善的。虽然王教授有时会消失一两周,有一次甚至两个月都没现身,但他自从张山第一次碰见他时就一直有时间在村里吃、住、挖化石。对了,王教授教了他很多他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他知道的可比他的老师知道的都多!除了语文英语数学之外,教授还告诉他了什么是化石。化石可是太神奇了!很久以前的动物死了之后竟会在石头上留下痕迹来!他一开始不信,教授叫他跟他来找化石,张山亲眼见到教授拿鹤嘴锄从岩壁上敲下来一块印着鱼骨头的石头下来。先生,这鱼我们村子旁边的河里可从来没有出现过哩。” “哈哈哈!那是当然。这种鱼现在即使满世界找,也再也没有啦。” “这玩意可有趣的很!教授,你喜欢化石吗?我可喜欢化石了!” “我可是靠找化石吃饭的,更别说喜欢了!” “那,我也能靠化石吃饭吗?教授的眼里闪过一束亮光:当然可以!

四、

        张山为了以后能和化石打交道,从此王教授每一次工作,他都跟着去。慢慢地,他读了各种王教授给他的书,学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后来甚至逐渐帮教授一行人一起挖化石,都能认出不少化石种类来了。最后,教授和他的同行决定,雇佣张山来当当地向导,每次张山帮他们,都会付给他一些钱,张山拿到钱,是很开心的。有了钱家里就不会老是缺油缺米了,而且他爸妈本是负担不起他去高中的,现在他可以去县城上高中了!他很高兴自己可以学到更多东西。这样他就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古生物学家了。(这是他上六年级的时候王教授教他的一个词)

五、

      其实、张山的村子离县城不远,就是路途多山,平时看不见县城而已。所以他还是选择住在家里,早上起来再去学校,晚上再回来。他因此每天下学的时候都会找教授学习、实践。除此之外,因为有了足够多的地质知识积累,他还自己寻找可能的化石埋藏地点,即使对于跛脚的自己而言走山路是很困难的。有一天,他在岩石的断层中看到了一张不熟悉的脸孔,似乎是一种辐射对称生物,看来是栉水母或者是腔肠动物,他想到,但是从这能看到的部分看,它的羽枝状结构是以前从没见过的。,他自己很难确定这个化石具体是什么类群,于是去寻找王教授。他们将这块化石挖掘出来。我也很难确定这是什么。教授说,他们决定拍一张照发到附近的大学里鉴定。

六、

      一个月后,具体的结果回复到了教授手里。他急忙跑到张山家里,把他叫了出来。鉴定和分析表明,这大概是一种介于腔肠动物和栉水母动物之间的类群。这个发现解决了古生物学上的一个大难题,因为这是唯一发现的直接证据!以前人们只能推断,现在答案已经明了了!张山被突如其来的喜讯冲击到了,先是顿了一下,然后脸上充满了喜悦。教授说:我们应该把这块标本送到县里去,” “明天我在A城有一个会议,明早你来送化石吧!” “好的!张山说道,心情的激动无法掩饰。

七、

      张山携着棉被裹着的标本,用最快的速度走向县城。然而不妙的事发生了。一群混混,站在路边,发现了他。哟,瘸子,今天拿了个大包裹干啥啊。” “这不关你们的事,还有,我没钱,不用抢。” “哟哟哟,口气很大哈,给我看看带了啥嘛。” “没啥,放我过去吧!” “把他的包裹夺下来!张山使出全身的力气逃跑,然而因为瘸腿,终究被抓住,摔到了地上。混混头目拆开包裹,说:嘿,这什么吗,一块带着章鱼痕迹的石头,真无聊,让我费了这么大劲抓你!,他将化石一扔,珍贵的化石在水泥地上摔得粉碎。你也想变瘸吗…” “啊?” “我问你,你是不是也想瘸腿… ” 张山摔在地上,血流满面,但是眼里爆发出了纯粹的怒火。

八、

      学校。老师:康五呢?那小子今天又逃学了!话说张山那孩子挺老实的,为啥也无故缺勤啊?学生:老师,康五他去医院了!他又抢人东西,这次被打得不行了!” “怎么回事?” “老师,今早,我看到张山血流满面地走回他家了!

九、

      张山爆发了。混混头目康五被他的怒火彻底震慑到了,就有了上面的结果。跟混混们交手,他也受伤不轻,但是他却拿着鹤嘴锄,在原先的岩壁上不停挖掘。他一直在挖。村里所有人来找他,晚上11点,一名农民在山口看到了他的身影。找到了!张山大叫到,声音重新被狂喜填满了。他找到了第二个标本。

 十、(若干年后…)

         “张教授,我们出去考察了这么多次,没一点收获,该怎么办啊?

张山教授意味深长地对他的学生说:挖化石,要运气,要观察力,但是,请记住,对你的工作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探究新事物的激情,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阐述:张山就是这个食物被赋予人格的形象。说他的一些先天缺陷,是这个食物外观的延续。他的对事业的激情是辛辣味的体现,对恶意爱答不理是这个食物里面颜色是白的,很纯净。最后对混混们发怒,是虽然脆弱,却不放弃抵抗的体现。写的很长,但修辞和人物描写还不细致,不老到。希望多多指教。

4人评论了“食物体验——辣蛋黄酱味米果”

  1. 铁桶(李青阳)

    倾听日记:我家的猫跟我说话了,它说:”兄弟,你睡得比我都晚,能早睡点不。我都怀疑我是不是猫了,到底谁才是夜行性动物啊。“
    我笑了。

  2. 乍看有树人的风范。
    细想有亚里士多德的严谨
    引用原文:这样他就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古生物学家了。(这是他上六年级的时候王教授教他的一个词)
    读完后发现有凡尔纳的想象。
    故事情节让人感觉十分真实,不知道为何九,十之前有些仓促?
    对于文中张山暴起伤人这一点,是否有些过激?虽然这样写让我有点血液一振,但是觉得有点不太合适?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好文!

  3. 我喜欢“它是只有硬度,没有投机取巧的韧性的。”这句话。因为里面隐隐看到了作者的个性。
    故事果然写了一个“一条道走到黑”型的人物~张山这名字很亲切,A城这样的名字则效果不好(再小的故事,里面的人名地名也应该是具体的~想一下人们读故事时都是不知不觉以为这是真实发生的事)。
    故事的确有点衔接上的问题,九十前后有跳跃感,忽然好像在翻漫画书,从一页跳到了另一页。不过总体是完整的??。而且喜欢化石这一点给了故事一个新鲜的切入点~结尾有些俗套。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