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糖小熊饼干——食物体验

那是一个五厘米高的熊状饼干——确实是深棕色的——不论是模仿小熊形状还是黑糖口感都很成功,其背后有淡淡的烤制过焦痕。小熊是坐着的,手脚都冲着正前方。眼睛并没有完全戳穿,而是留下了一些凹痕,能微微透过光来。表明有一颗一颗微白的小盐粒,晶莹着,和油油的表面交相辉映,仿佛一颗漆树。

凑近闻闻,是咸咸的海味——只是盐的味道。我以前没想过盐味能被闻出来,但这确实有“这个东西很咸”的感觉。盐味背后紧接着是一股黑糖独有的香气,像棕红色砖块铺就的路面缝隙中长出的漆黑玫瑰花。

在手中盘弄着,能摸下来许多油,越揉越亮,像盘葫芦一样。将小熊断头,露出不整洁的断面,掉下来沙沙的饼干碎。中间是一层一层带有孔隙的片,仿佛在野外发现的硬邦邦脆生生的页岩。

放进口中用牙一下斩断,声音通过牙齿与下颌的骨传导直接震动骨膜,是千万个层次一齐断裂的声音。再咀嚼下去,声音就越来越小,直到它被唾液搅拌成为泥浆,留存在后槽牙的缝隙里慢慢融化。

含了一会,只有表面小盐粒融化后带来的咸味,而用后槽牙将它斩断、压碎,唾液再对其进行解构后,黑糖的甜味透过咸味冲了出来,成为主打,弥漫整个口腔。再多给唾液一些时间分解,用舌去舔后槽牙的凹陷里饼干与唾液的混合物,隐隐约约的麦香味又能在黑糖背后露出头来——这是所有饼干殊途同归的味道。这两种甜味是不太一样的。黑糖的甜味偏厚重,像泥土;而麦香味是挂在天上的一轮太阳,摇曳着。


小小的镇上有一家古董店,而那家古董店的老板就是漆先生。

他年纪不大,二三十岁的样子,一身黑黝的皮肤焕发着健康而积极的光芒。体型不瘦不胖,个头不大不小,是相当匀称的、挑不出毛病的身材。鹅蛋似的脸上总是浅浅地笑着,露出两个很深的酒窝。不是很聪明的样子却隐隐透露出一点智慧的光芒——和他交谈时更甚,老实又憨厚的语言总让人对他好感倍增。

他的衣柜里只有一样衣服——暗红色的中式唐装——可穿在他身上完全不显土气与油腻,“古朴”的气质油然而生。他在人群中看上去不很起眼,但熟识他的朋友们却能一眼认出他来。

他外在看似古板坚硬,却最喜香软甜嫩的食物,会自己点豆腐,蒸鸡蛋,甚至在古董店的后院还养了两箱子蜜蜂酿蜜来吃。他对那蜜蜂不很上心,也不会特意带着出去找花,但小小的镇周边花木茂盛,山林野草繁多,每次结下来的蜜都混杂着各种各样的味道,以野玫瑰的薄醇味居多。

他的古董店并没有那样暗淡神秘的装潢,而是明亮的暖黄色灯光。说是古董店其实也不应该叫“店”,而是博物馆一类的。因为他的大部分展品都不对外售卖,按照他的话来讲,它们是在等待自己的主人。

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他的过去,他的家庭,都不愿意对我说。

4人评论了“黑糖小熊饼干——食物体验”

  1. 萧景禾-程嘉懿

    观察的记录写得非常细腻,用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却又格外贴切的比喻。在作者观察食物的时候,其实我也在观察作者。整个过程都是格外认真的,仔细调动了每一个感官去感受那一块小小的小熊饼干,这也是文字如此细致的一大原因,非常值得我学习。后文的塑造形象很独特,简明的语言我能很快想象出这个人物的大致样子,感觉这是一个很贴近生活的熟悉感与我们不经常见识到的陌生感交织在一起的人,这篇文章读起来就像我第一次品尝这块小熊饼干一样,本以为是齁甜的,没想到是令人上瘾的咸甜味道。

  2. “将小熊断头,露出不整洁的断面,掉下来沙沙的饼干碎。中间是一层一层带有孔隙的片,仿佛在野外发现的硬邦邦脆生生的页岩。” 喜欢这个“页岩”的比喻,“形”和“质”都很贴切。
    “在手中盘弄着,能摸下来许多油,越揉越亮,像盘葫芦一样。”有一种诡异的生动,所以我一定要专门把这句挂出来。

  3. “熊状饼干”这四个字每次看到我都要笑倒(囧)
    您的比喻敲独特。除了漆树那个(话说俺没有见过漆树,不太好想象),这个“像棕红色砖块铺就的路面缝隙中长出的漆黑玫瑰花”惊艳到我了,因为很意外,浓重而浪漫!!人物故事,其实没有故事,只是人物介绍。当我们看到Q先生做了什么抉择、参与了什么事件,才会真的理解他为什么是外表看起来的这个样子。他不需要用言语说出自己的家庭背景,但他需要行动起来、在情节中被展示。

  4. 最惊艳的俺觉得是结尾:“……都不愿意对我说。”
    “我”就像从虚空和散发着小甜饼干香气的、灯光倾泻的街道上倏地走进来。
    再次让俺想到那句诗:“我我来问道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我从这里来,恰似看客,早已归入。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