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墨绿色带褶皱的海苔皮,软趴趴的。有的地方湿,有的地方不湿,袋子上也沾了一层水珠。白米粒从海苔的缝隙里掉出来,有的是细长的,像香米;有的就像电视广告上完美的椭圆形、缺一角的典型米粒的样子。
能看得到一片早苗色的阳光。
蛋黄酱的颜色从海苔中间隐隐透露出来,有一点土黄色、映衬着白米。能看到老家开着玉兰花的小院子和小城里叫卖的小贩。
嗅觉:
第一下问到了并不很浓郁的海味。可能是加工冷藏过了之后并不是特别新鲜了。之后慢慢在鼻腔里发酵成了鱼腥味——但感觉并不够尽兴的那种。
转过来突然问到了一些浓郁的虾壳的味道。明明是虾肉却闻到了那种味道、尽管只有一瞬间,不过和之前的鱼腥味完美的拼合成了大海蟹的味道!鲜红色的味道,还有点一缕一缕的。
从饭团一角仔细闻的话可以闻到一些奶味,甜丝丝的味道。虽然脑海里浮现出的也是乳白色的东西,但完全不像米香,也没有蛋黄的味道。
最后这股甜丝丝的奶味发酵成了米酒的味道。
触觉:
摸起来表面很滑腻——指那些水打湿了的表皮。没有打湿的还是干的,但不是很涩。
手指肚按压一下的话,会有颗粒感。表面薄纱一样的,底下是很坚实的那种颗粒感,捏起来也很有弹性。虽然可以把它说成是米粒的质量好什么什么的,但是我还是能联想到新铺的塑胶颗粒跑道——刚下过雨的那种,可能还是劣质的。
米粒粒粒分明但是除了偶然掉下来的几个,很难抠出来。虾仁和蛋黄酱也埋得很深。
听觉:
打湿的海苔被咬断的时候像糯米纸打湿破掉的声音,嘶的一下。
嚼米粒的时候——虽然有没装满水的气球被挤压的那种黏咕咕的声音,但是能让人想到流水。
牙齿落下的声音像箱子落地。米粒被咬断的时候几乎没有声音。
咬下虾仁的一下发出了沙砾摩擦的沙沙声,可能是虾仁太干了。
味觉:
并不很咸,只有淡淡的鲜味,可能是感冒了?
米粒的米香也并不明显,而且颗粒分明,入口就一下子散开了,亏它刚才表现得那么团结。想要咬断很困难,需要不断的咬合,碰运气把它嚼碎。微微有一点碳水化合物的清甜,但更多是冷硬的感觉。
蛋黄酱的味道似乎散布到了整个饭团,自始至终都不是很突出。
虾仁的鲜味浓了一些,有点像馄饨里的虾皮——硬度也很像,柴柴的,似乎是干制过的。联想到了煮过头的巴沙鱼肉和有一点点沙子的扇贝。
没有回味。
拟人写作:
老于本名于仁里。虽然只有三十多岁,皱纹也不多,但脸上的神情却看起来像是四十多岁的人,说话也木讷,有时候还会自顾自的哼出戏曲。周围的人都叫他老于。老于不会在干活的时候大汗淋漓,一闲下来却总是冒汗。按他自己说的:还年轻呢,闲不住!
老于的爸爸曾经是一座沿海三线城市国企工厂的工头。从小老于就翘首以盼爸爸每周从厂子里带回来的好东西:鱼干、糖豆儿,甚至有时候还有别人出差带回来的汽水。老于从小就没吃过太多的苦,长大之后却没少吃。
老于现在在一个人力资源市场当经理秘书。谁也不知道他能当多久,因为他一向以自由职业者自居。大学他去了当地一所海事学院,学的却是历史系。大家都说他真是一枝独秀。后来毕了业,恰逢国企下岗潮,爸爸失了业,全家都指望他过活。每周他除了周一到周五去海鲜市场当搬运工,周末还去给富裕邻居的孩子当家教。到后来爸爸找到了一份技术员的工作,家里才有了保障,老于得以去做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可是他自己居然也不知道干什么!打小他学过画画,写过论文,听过戏,参加过篮球赛,还跟着大学的导师去西安考过察。现在让他说自己喜欢干什么,他居然也说不出一个字来。
最后,老于去当地的邮局当了一名邮递员。虽然很辛苦,但改革开放不久,大家还很爱戴这些背着墨绿色邮袋的人们。老于没有着急结婚,兢兢业业的干了两年,终于借着爸爸当年厂子领导的人情按揭买了一套临街的、五六十平米的小房子。但后来邮局改组,老于失业了。之后,他送过快递,出海打过鱼,超市当过保安,私企做过会计,小学教过书,酒店当过保洁员——但都干不长,充其量让他有了请几个好朋友吃几顿饭的底气。每天晚上,老于吃完了饭就出去溜溜弯,逛逛书店,回家睡觉。虽然只有三十岁,却跟个七十岁的人似的。
说起朋友,老于认识很多人,但深交的不多。跟他打交道的人都说老于一天到底板着个脸,看起来特别不好相处。而且都已经人到三十,老于还没能找到个稳定的工作、干出什么可观的成绩来。曾经有个跟他通宵的好友喝醉了,把老于喷得一无是处,说他看起来人模狗样的,揉碎了其实什么都不是,甚至连志向也没有。老于只是苦笑,没再多说什么。后来他闭门不出好几天,原来是在家自学了计算机。
老于不甘落于人后。计算机潮席卷了这个海边的小城,老于突然就吃香了。最后他选择了去人力资源市场当秘书。如果碰上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老于都会找机会跟他们聊一聊,给他们推荐个别的好去处。照老于自己说:能拉一把,就拉一把。
有人劝他,说他干的这么刻苦,总归还是没什么人待见他,那些小年轻的也不会怎么“念着他的好”,倒不如直接跳槽去电脑公司当程序员挣大钱。他还是笑了笑,说没什么,人嘛。
那天下班,老于照例收拾好小挎包,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回家,嘴里哼着:“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
我认为写的非常好,能看出作者的用心。文中不止写了“美好”的部分,也写了“瑕疵”。这样使得描绘的物品更加真实。虽然不像欧式几何里完美的形状一样perfect,但更加真实。而正是因为它真实,才让人发馋。拟人故事里也很有生活气息。
“打湿的海苔被咬断的时候像糯米纸打湿破掉的声音,嘶的一下。嚼米粒的时候——虽然有没装满水的气球被挤压的那种黏咕咕的声音,但是能让人想到流水。”感官体验让俺读得尽兴~细微之处耐咂摸。老于这个人物感觉独特、但在熙熙攘攘的市井之中却有种“大隐隐于市”似的面目模糊。其实想听作者解释更多~
您能读出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我就很开心了耶。就是如此。一个便利店里卖的饭团,是千百个同批饭团的一员,恰如其分,不知道会流落到世界的哪里,给哪一个在工作岗位上生活的人填饱肚子。这样的饭团不像料理店里那样出众的饭团,光彩夺目且产量稀少、但却以它们微薄的力量和意义存在着,存在于更广阔的、下渗更深的市井之中。老于的形象,我想把它营造成每一个“可能会在工作岗位上啃饭团”这样可爱的市井人物会有的样子。这样的一个人,不是大隐隐于市的平凡人还能是什么呢?
不需要生来不凡,且坦然活得平凡,这种人是让人无法不充满敬意的人。
味道拼合而成觉得很有趣,“可能是感冒了”那里让刚睡醒的我犹豫了一下是饭团感冒了还是作者感冒了,入秋了两位请注意保暖啊hh
背着墨绿色邮袋的人们总会给我一种来自早上六点小径上石子与下午三点钟自由的风的浪漫感。感觉老于和作者都是可爱的人,很多容易不重视的地方得到了妥善的拿捏,很有真实感不会让人觉得不合理,作者的写作很完整和成熟,所以读完后一来被那种平凡坦然的味道环绕着,二来很佩服,充满了敬意。
结尾处给了我一种回归最初的美好感,硬要说的话就是“回家”一样让人安定又柔下心来的字眼。我很喜欢平凡者的光辉,从平凡和每个人的苦痛中诞生出的光与热。
谢谢您!我尚且不敢说自己的文字能有多成熟,顶多是拿茶叶涮了涮的茶水,寡淡里挤出点香味来罢了。
其实老于是个幸运的人,这个是我比较遗憾的地方————当然其实过多的刻画个人的苦难在这个主题下有点小题大做了,于是就写成了这样很克制的感觉,希望不会有读来莫名其妙或是不尽兴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