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柔的旅行地图?

于是,不会游泳的我启程去征服大海。

第一次去学游泳是五六岁的时候。和伙伴们一起扑腾。看别人都轻飘飘地凌于水上,只有我十分畏惧地伸出右脚、用大脚趾轻轻点一下水面。大概是激起了一点小小的涟漪罢。但在其尚未来得及扩散开来的时候,就被一阵大浪遮蔽住了。原来是谁猛地跳进池子里,激起层层水花。于是便作罢。

第二次换到了更认真的场所去练习。之所以说更“认真”,因为教练是会用大木棍把学生抡进水里的。不知道是天公作美还是我的心灵无意中作古,在一两次课后我竟然病了。从此,游泳大计变长长久久地搁浅下去。偶和朋友谈到这个话题,说我打包票是个旱鸭子,引得他们诧异惊奇。

虚构写作之于我正如游泳,是我曾认真尝试过却屡屡败退的阵营。但我已然收拾好行囊,要去征服大海了。

“观察”。观察是什么呢?“是用力地看”,我想。决眥地、殚精竭虑地、眼球夺眶欲出地,用力看。看什么呢?看海中来往的每一只鱼、背脊摆动时,划出无形的完美的弧;看海底每一丛水草之间细微的纠葛;看幽微灰暗的地方潜藏着怎样的刺客。我需要放松、放松,绝对地放松。像卧在飘窗上仰望夜空一般地,用心体会每一个小细节。这就是所谓“格物”吗?我不知道。只是要看,看,看就好了。

“思考”。思考什么呢?去想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是因为天空的吻吗?去想鲸落里究竟藏着几只老鼠和几具骸骨,他们是属于哪个时代的呀?去想锤头鲨的温柔,飞鱼的浪漫,鳗的婀娜。他们有爱而不得的东西吗?我坐在海底的断崖,又去思考我的过往。金黄色的往事,死灰一样暗沉的往事,火烈鸟羽毛一样斑斓的往事。我觉察到自己有飞身崖底的冲动,但我必须用理性去克制住这样的幻觉。兰因絮果,我还记得多少。

“叙事”。叙什么事?非洲草原苍凉山谷里的回音,食人族最后一名优胜者的遗言,还是爱斯基摩人的情书?时间与空间层层叠叠地穿插,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逝去的故事被遗忘。“我期待星斗”,韧说。坐在海底的我也期待星斗。

旅行结束之后,我征服大海了吗?我学会游泳了吗?我有去用力地看、深沉地思、真诚地叙吗?这一切的一切还都重要吗?冷静,冷静,冷静。就算淹死海底,也要明白自己死得其所。

40人评论了“墨柔的旅行地图?”

  1. 好美的文字,让人想要躺在海面上被蓝色包裹起来…….感觉看到了一个拿着复古金边望远镜的航海家坐在桅杆上,海鸥从她身旁掠过。(但也许会是鹦鹉螺号那样呢,在更未知也更加有神秘魅力的领域)
    向着大海!冲啊——

  2. 一直好喜欢墨柔的文字,游泳在我这个不喜欢水的人这里都变得浪漫且温柔啦。坐在海底的断崖让我莫名想起了HP里面的黑湖(原谅我总是对这部作品有如此深的执念),沉在那样的水里会不会偶尔也能听到人鱼的歌声呢——会不会也有魔法呢?……有点扯远啦,总之很期待墨柔征服大海的故事,毕竟我们都同样是航行的勇者。共勉。

  3. 第一次的入水是有些波折的。开始选择的观察对象实在是太泯然无奇,于是后续便换了一种,从另一个位置下潜。不能算满意吧,不过还是一次有趣的尝试。

  4. 不会游泳的我蒙眼走在水里。漆黑的寂寥的虚无的世界。感官感受和视觉景象之间的区别真的很大。明明只是一条布带之隔,相差的却是千山万水。

  5. 开始在水里扑腾了。练习着游水,却总在漂浮于水面上的时刻被叫回家。回家做家务,回家做功课,回家……糟糕透顶。
    生活里让人沮丧的事情太多了。背着一包书本跑下半层楼梯、可依旧在眼前关上的地铁门;吃下第一口便掉在水泥地上的香草冰激凌;远远看见好友,极开心地呼喊却始终没有被听见,目送他渐渐走远……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小到让我觉得不值得向旁人抱怨出口。可正是这些令人沮丧的项目、积郁在心里,浸湿了丝绸枕巾,消耗了一盒一盒面巾纸,把许多夜的眸子变成了桃子。这便是糟糕透顶的生活。
    在这样的生活里,我有时只能坐在海边,踢一踢沙子,还要小心不能让海水湿了鞋袜,让愚蠢的讨论会发言变得难堪。
    但我永远记得海的触感,水波荡漾过身体时的粼粼温软。这些是我聊以慰藉的事情。希望自己不要放弃碧波里的光明。
    【什么是灵感】:灵感嘛,是极光滑的盘子里放着的,一颗极圆极透明的果冻。而我,是跑堂的侍者。捧着这盘盈盈可爱的小东西,既要快步疾行,也要注意不能让其跑掉。注视着它随着我的步伐一上一下地颤动,好像怀抱一只顽皮的银狐。
    【灵感迸发】:有的。在写风的时候,不知不觉将其和自身的晦明变化放在一起。终不知道是在借物喻人,还是借景抒情。捕捉灵感的工具嘛,我想是一根针。戳到了,便是捕到了。否则,便只是两袖清风。
    【困惑】:究竟怎样才能“促发”灵感呢?是可以炮制的吗,还是可遇而不可求。

    1. 果冻&银狐——极妙的比喻。

      想一下,
      它们是可以炮制的吗?
      也许,不-可-炮-制,
      但可以凭借一身肥厚的经验,晋升老辣捕狐人(不包含恶狠狠的丛林法则,狐是要盛于银质托盘里被送到某处的。也许是盘根错节的树洞深处。或者月之暗面。)

  6. 第八周:
    把海底大致搜寻了一遍,但还有很多细节之处不彻底——尽管如此,还是重拾了不少失落的遗迹。问卷的问题大多作答了一遍,发现没有哪一问是不能回答的。但明显可挖掘之处还有很多。倘若不被questioning,很难主动回想。这类似于一场考验自己记忆能力的考试?为了准备它,我必须殚精竭虑地思考。

    1. 自从两年余前读过最好的那一份回忆录,我以为其余文字便永远地相形见绌。
      是偏激片面了。这次读到了寒彻骨髓的冷漠,太好奇会是怎样的人。

  7. 第二阶段大纸条:

    1、你从这个阶段的写作课(童年的厨房/关于自我的调查问卷/隐私地带/回忆录阅读文本分享/回忆录写作)学到了什么?(如果什么也没学到,也请据实说出)
    童年的厨房:从厨房看一个家庭的生活。
    关于自我的调查问卷:把全部问题都回答了一遍。尽量做到真诚。原来自己还记得如此多过往的事情,自己还具有这样多的“性质”,让我始料未及。
    隐私地带:自我省察。一个是正在【生活】的我,一个是正在【窥伺】的我。
    回忆录阅读文本分享:略
    回忆录写作:把我最想倾诉的事情记录下来。它在前面几份文件里已然初现了,我不能不去注意它。

    2、从自己这篇回忆录的写作中学到什么?
    原来我还记得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都是纯粹、没有污点的记忆,竟然还都蕴含在我的躯壳里。

    3、如果可以再来一次,回忆录愿意怎么写?(包括选择的题材、写法)
    会去写有关我与音乐的事情吧。或者更泛泛一点,去写我与“文艺”,

    1. (啊!
      厨房:没有去写搬家前的厨房。忘记了太多,已然完全没有补偿的余地了呢。新家很好——很好,很好。
      隐私地带:发泄了许多无谓的内容,在现在看来其实并不能算是最为幽深的隐私。那些真正是隐私的东西深深埋藏在我心底,我再清楚不过了。除非将我吊死、取出我的脑髓,试图还原其中发生的一切,否则这些东西永永远远只属于我、一个人。不属于白纸、不属于电子文档、不属于其他任何人。

  8. 观察陌生人:
    的确,对人物的阐释与分析总归可以推演出叙述者的个人兴趣。这样的倾向是怎么也抹除不掉的。我写平静的生活,马去写漂泊,本质上都是探究自己。

  9. 场景:
    没有人解读我选择的场景,很意外。难道只有我看到了坚忍的决绝吗?难道夜航终究只属于很少的人吗?我不知道。

      1. 试图通过观察和自己有相似体验、或者心性有类似之处的人,发掘自己潜在的那些面吧;或者通过交流那些不太普遍的经历体会,得到新的触动。:)

  10. 情节推进:
    于是我还是没有学会求水!是的,我必须承认,我从未学会、从未去学习。
    就好像白色的药品遇水即溶、我便拥有这样的躯体,水是我永远无法触碰的宿敌。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绝佳范例,太不切实际。
    Cohen是一流的歌手、一流的诗人,与二流的小说家。针对后一点,我也一样。

  11. 推进:
    这一次我没能来,为了功利的目的消磨珍贵的时间,不过读完了很好的一本书。但愿没有错过许多,我与绿和紫的渊源也没能结束。

  12. 配音:
    《重庆的森林》是三年前很喜欢的电影,现在看来,其中包含许多我逝去的稚气,是我现在没有那么懂的。我捡回了凤梨罐头、金色假发和加利福尼亚的梦,还遇到了燃烧着的生命。好幸运。

  13. 大纸条:
    1、得以从更多角度看待“写作”这件事。
    2、理解吗,寄托一些无法用散文抒写的心绪吧。或者把自己的灵魂剖成许多许多面,安一些名字给他们,并赋予他们新生。
    3、开始有些“想的东西表达不出来”的感觉,是笔力没有跟上思力而非反之——反之是学期初的境地。现在好多了。只要继续练习泳姿,终究有一天我可以消逝在恣肆汪洋里。也便是,消逝在一望无际的蓝色中。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