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路上

阐述:特别感谢所有帮忙评价的同学!写作上虽然上了一学期的课,我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次的文章基于上一次的初稿进行了一定的有关主题探索,虽然有一定的真实想法(想法也大概是一些年少轻狂的想法),但是明显有许多其他的写作上的问题。另外,我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其实没有必要放相关的音乐。

放学路上

这是一个山林里的学校。入夏的路旁不乏绿色的树影,不过树影遮不住爬山路上能看见的还算宽敞的天空。天有些阴,山林的气息熟悉又陌生,让我莫名的感到快乐。

刚放学,我和小高一同往学校门口走。放学的那条路,我走了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所有景物我都司空见惯。不过今天的氛围很奇怪,我感觉得到。

校门口,小敏和几个其他的同学提着很多东西要往出走。

“嘿,小敏!”我喊她,“你们要去哪?”

“小高,”小敏说,“病毒传播得很厉害啊!学校不安全吧。我们要回家了。你不走吗?”

“我还是要上学吧!”我犹豫了,但是坚定的回应她。

“我建议你还是别去了,这不太理智。”小高给我了一个眼色,对我说。

当然小高说的话只有我知道—-我很早就发现其他人从来都不知道小高的存在,他们只是把我当成小高。当然这样也挺好的,小高太理智了,别人和她说话估计也会觉得难堪吧。我和小高之前有过很大的交集,不过具体是什么我也不记得了。但是我知道我欠了小高很多,或者说者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走出了校门口,我沿着下山的马路往下走。路面是熟悉的深灰蓝色,伴随着泥土的痕迹。天色开始有些发昏了,风微微的刮起来,卷起周围的落在地上的叶子。我的胳膊瞬间起了鸡皮疙瘩,我用手去摸索外套的拉链。小高也开始加快步伐往前走,不过她仍然在说着什么。

“你冷了?”小高问我。我顺从的回应了是。

“哦,那你应该走快一点。根据生物书的内容……”我配合的点点头,不过实际上我很少真正去注意小高究竟在讲什么理论。我叹了口气,又算了算旧账,发现欠小高的还是有点多,于是开始自愿地强迫自己去同意小高的理论。不过,事情真的有小敏说的那么严重吗……

一阵叮铃叮铃的声音从后面传来,伴随着刹车的刺耳的车轮摩擦地面的声音。

“小高!你怎么在这里!”小宁与其他的七八个同学骑着自行车从山上下来。

“小高,你把书包放我的车上,我们赶紧下山吧!你跑得动吗?小高?”小宁问我。

小高用手拍了拍我的肩,“你去和小宁道声谢啊!咱们赶紧跑下去吧。”

我挣扎了一会,说:“谢谢了,我还是尽快走下去吧!”

小宁看起来有一点担心,“你要是走得不够快,你可以在后面搭小英的车啊!现在形势不太对劲啊……小英她肯定会让你上车的!”

我听着自行车骑走的声音,感到内心在挣扎。那是我的学校啊!谁知道这一走又意味着什么!

小高奇怪的看着我,有一点刻意的开玩笑似的说:“你怎么了?孩子,清醒一点,你以后还有机会回学校的!再说了,你已经去过那里多少次了。”说罢,她拉起我的手,往下走。

风刮得更猛了,路面由平常的灰蓝色逐渐变深。天空仿佛呼啸着我看不见的东西,黑影融合进了白天使我快乐的灰蓝色—-也可能是灰白色。吹来的云预示着即将而来的雨,以及即将或许漫卷的看不见的雨滴—-那种他们说非躲不可的“雨”。我的头发被风吹的散开了—或许是本来皮筋就有些老旧了。被吹散的头发与大风好像刺激了我的神经。刮风的天气最好了。那种好似能够穿身而过的风,让人战栗的风……对我来说就像重新得到了自由一般。回去是对的,我凭可笑又不可靠的直觉就可以担保。

“不,我不相信会是这样。回去没事的……在学校怎么会有事呢?”我不再顾及小高会说什么,转过身去,开始往回,往山上爬。我几乎是喊出来的话:“我都等了多久了?我等了几个月,就是为了回到学校!几个月!我要求了自己做好;几个月,听你的说教听了几个月!还不就是为了回到学校吗!你想想,你强迫我、强迫你自己去学了那么久的吓人的历史;不断的去写让你我都痛苦的文章……是为了什么!我们一块上去、回学校去难道不好吗?”风刮得我的脸有些生疼,可是我是执意要回去了。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上学变成了只有三两天的玩笑?

“你看,你已经在学校呆了几周了,”小高也转过身来追我,“所以你以后也完全有机会再去上学啊!而且,小敏又是咱们的邻居……再说,学历史或者写作是为了你好……你又不是不知道……”

让她的话被风带走吧。我不顾一切的往回跑,边笑边跑。我猜小高知道这是歇斯底里的笑,离痛哭只差一步。天快彻彻底底的暗下来了,可是去学校的路却比以往更清晰。

我跨进校门,但又随即被黑暗吞噬了。我曾经想过了多少遍的地方,多么明亮、让人欣慰的地方,在黑暗中不见踪影……明亮的学校只是找不回的过去,以及看不见的未来。

小高……?”我小声的喊了一句。只有风声。我突然发现我并没有准备好应该如何自己去面对这黑暗。“为什么是这样的……然后怎么办?然后……”我发抖着,坐在了地上。我发现原本空洞的地方仍然是空洞的,只是这一次我不得不再一次去面对黑暗,去赤裸裸地面对空洞—-那是我的迷茫,也是小高的迷茫。我的腿既发酸又有些发软。我们只是在盲目的填补迷茫……小高也一直在找途径,不是吗?她强迫我们去学那些东西,做那些事,并且让自己也真真正正的相信了它们是有益处的,不也是为此吗……我不过原以为这里是我们的救赎,我在这里能够找回目标,找回希望,因为曾经的学校以其丰富的信息冲淡了迷茫—-但我什么也没有找到,还把最重要的小高丢了。

下雨了,我的头发被淋湿了,不过我不知道要往哪走。去找小高吗?她在哪呢?她自己回家了吧!

突如其来的闪电把我吓了一跳,随即有人拉住了我的手,赶忙往外拉。

“可算找到你了。”小高掩饰住慌张,淡然的说。“那个地方可真是黑。”我想假装像小高一样淡然,可是我仍然是落魄并且淋得透湿的我。

我们赶忙往山下跑,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么奋力地跑过。

“小高?”前面传来小英的声音。原来是她家的车出了一点小问题,他们刚刚修好。我从来没有觉得明黄色的车灯这样漂亮。

“你也上车吧!”小英说。我知道我在不停地发抖。我想去道谢,可是什么也没有说出来,就上了小英家的车。

小高沉默了一阵,问我:“你哭了?你的手在抖。”

“没有啊……那只是在下雨而已。”我尝试着拉出一个笑脸,对小高说。小高翻了个白眼。

我把小高的手握的更紧了。我又“欠了一账”,不过这次值得。我要是听了小高的就好了,就不会有突如其来的失望与恐惧,就不会被雨淋……但是我知道这些都是心理安慰的想法,我也只是想用“欠小高一账”的方式来约束自己,不要再去做那些基本上绝对会失败的事情罢了。不过,如果没有去学校,我绝对不会甘心的—-如果还有机会去重新选择,我也会毫不犹豫的回学校,不论小高怎么说。

这不过是小高和我在面临选择时有不同意见,相互伤害,但又相互依赖的一个缩影罢了。为了达成更“远大”的目标,我和小高折磨自己、互相折磨,已经太久了。

5人评论了“放学路上”

  1. JYQ: 首先,你把内心中的另一个你实体化了,这个创意我觉得很不错(因为一般人都是只听到自己脑子里的声音而已,而你的另一个小高可以和你有实体上的肢体接触等等)。其次,你的作品与现实相关紧密,讲述的是疫情下不得不再次从线下教学改为线上教学时你内心的活动,这也令人更有共鸣。
    但我觉得要是你能把现实中的你和理智的小高名字改成不一样的就好了,有的时候我会看迷糊(比如别人叫你蕾蕾,你叫她小高什么的)

  2. 来自我妹妹(我觉得她没有看懂我到底想说什么,所以这里就说说她的理解与想法):我开始以为小高是我,然后你(指高蕾)是文中的“我”,后来我发现不对劲。不过不管怎样“小高”这样的隐形朋友不错,其他的同学也对你挺好的。这体现了你的青春期叛逆。主题大概是关爱。
    这篇文章的好处是语言有点生动,有丰富的想象力。(找不出来什么其他的好处)缺点是这篇文章太啰嗦了,有些用词也不太对。

  3. SJY:读完了你的故事。首先我觉得你的这篇文章构思很巧妙的!因为你提到别人不知道小高的存在,只有你可以和小高交流,所以我个人可以将小高这个角色理解为你的内心世界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创新就十分有趣了。感觉你的描写也比较具体细腻,尤其是刮风在路上行走和校园内丢失小高的故事。刚开始读到你和小高的对话,我以为你是不喜欢小高的,但是后面小高走失你却格外慌张焦急,说小高是你身边很重要的人,最后结尾处又落回相互折磨的主题。其中传达出来的情感很有意思的事情,尽管你们时常互相伤害彼此,却永远无法离开对方,是一种很独特微妙的羁绊。
    至于问题方面,我觉得或许可以考虑改进一下的是中间部分有一些情节,比如说你和同学的对话,我就稍微有点分不太清你和小高了,可以试着梳理清晰一些。然后关于小高的真实身份仍存有疑问,个人感觉是内心的体现。不过不点明的话很诗意朦胧,可以让每个读者自己去理解。

  4. WZB:
    整体观感:文章从自己身上分出来了感性的我和理性的小高,通过疫情复发这件事上两个人的“斗争”为缩影,讲述了两种性格共同促性我成长。
    优点:
    1. 故事叙述方式新颖独特。通过“从自己身上分出一个人”的方式,更好的叙述了自己在疫情复发时,感性的想回到学校的想法与理性的回家的想法的冲突。
    2. 选材“应季”。疫情突如其来的复发下,上学还是在家成了很多学生犹豫的问题。在这个选材下,更能引发同学的共鸣。
    3. 环境描写嵌套合适。在雷雨的环境下,“我”最初的感性的力量显得更强大。后面的孤寂感显得更生动。
    缺点:
    1.立意不够深刻,与文章的结合也不够紧密。文章最后一段写了“这不过是小高和我在面临选择时有不同意见,相互伤害,但又相互依赖的一个缩影罢了。为了达成更“远大”的目标,我和小高折磨自己、互相折磨,已经太久了。”但文章还不足以体现伤害,更谈不上“折磨”。

  5. 前面都感觉非常好? “我”心理起起伏伏的过程推进很细致,而且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只是“我”踏进校门以后,忽然后悔了,那里感到有些突然。(“我”不是一直想要回去吗?……)
    结尾我不服气,没有更好的方式了吗?为什么内心深处明明渴望着学校,还认为自己该听斜体同学的话呢?!以及,故事缺乏一个实质上的结尾。坐上同学的车,这个故事就结束了吗?

发表评论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