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茜坐在书房的椅子上,感到心里空落落的。本以为会和同学在线欢呼,和父母在家大声唱歌,现在却只想安安静静坐一会儿。她打开日记本,翻到新的一页。
2020.7.10 晴
我!自!由!了!!!
妈妈让我收拾旧卷子,但我现在懒得弄。
她本想记录这几天的事——进考场时老师穿的红旗袍、全程带着的闷人的口罩、出校门时妈妈递过来的一大束鲜花——等到她真提起笔,反而突然什么都不想往下写。
当前阶段的任务她已经完成了,她无需也不愿意立刻面对那些已经完成使命的卷子;而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似乎还没到时候——发分之前,她没资格幻想大学的美好时光,至少她这么认为。但眼下不可能成为真空,于是,她只有回忆。
她突然想起一件事,小学二年级去林子家玩。然后呢?好像是微波炉。再然后呢?小茜引得自己噗哧一声笑了出来。她记得这件事,而且记得十分细腻,细腻到足以让她惊叹。
想起一件好早的事。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好像开学不久。
接着她恍惚起来,这是事实吗,还是记忆的编造?
我不确定那些细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我的记忆瞎编的。管它呢。
我记得我一进屋,他就不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妈妈夸我学习好,让他向我学习。我当时好像很开心。如果是现在听到,我一定会觉得惶恐而莫名其妙,赶快推辞。不过林子当时是怎么想的?天知道。聂小茜想到这里笑了。反正没事,多写点吧。
那次我到林子家去玩……
那次小茜到林子家去玩,林子父母外出有事,早晨把午饭做好放在桌上,教给林子怎么用微波炉。又叮嘱他插销已经插好,不许再动,只能按照指示按微波炉的按钮。“小茜是女孩子,在班里学习还那么好,老师每次都夸她。你是男子汉,不许欺负她,还要向她学习。”林子妈妈说,“妈妈在厨房桌子上放了一盆水,等着给鱼缸换水的,你不要弄洒了。”
两人玩了一会,小茜说她饿了。林子说,那咱们吃午饭。小茜说,她不吃凉的。小林很神气地说,用微波炉呀。
我当时听说,害怕得很,慌得连忙跳开两三步,又走到林子跟前晃他的胳膊,小声说:“林子,我妈妈说过,我们不能用微波炉,不能站在旁边。”
小茜本能地望向了厨房的方向,好像又感受到了小时候那种恐惧。但她随即开始嘲笑自己,长这么大了,怎么还对儿时无理取闹的事情如此“感同身受”。
小林不信,他是班上胆子最大的,是很让老师头疼的“四大金刚”之一,向来以天不怕地不怕自称。现在一个小小的微波炉,能奈他何?林子挺起胸脯,富有男子汉气概地说:“不会的,一个微波炉,在旁边站一站都不行?我才不信呢。我妈妈就让我用的。”
小茜更紧张了:“不不不,只要微波炉开始发出嗡嗡声,就一定不能站在旁边。”
林子还是不信:“那你说,站了又会怎么样?”
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聂小茜对小学同学的印象大都模糊了。只记得他很调皮,学习不好,经常被老师拽到讲台上训话——把头垂得低低的,装出认错的样子,等老师背过身去再偷笑。但他人缘很好。男生们都喜欢和他玩,女生也从不躲着他。
他上哪个初中了?不知道,不记得了。高中呢?那更不知道了,小茜微微苦笑,可能出国了吧。
“嗯……”小茜拖着腮,微微撅起嘴,黑眼睛转了一大圈,“我不知道,反正会出事故的。”
“为什么我妈妈就让我用?”
“我不管,反正我妈妈不让,那就不行。”
“为什么大人用就没事?”
“嗯……大人没事,小孩子不能用。”
想到这里,聂小茜笑起来。微波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而水分子是极性的,微波场中相邻分子间相互作用,使温度升高。微波在人体中沿神经纤维造成乙酰胆碱的积累……
啊哈,怪不得自己会想起这段故事呢!这不是昨天生物考试题干中给的资料嘛。
小茜甚至对着自己轻轻“切”了一声。那时候懂什么,又拿你现在的知识去比划了。她接着往下写。
嘿,我不说还好,这一说,越发显得神秘,反倒勾引起来林子的好奇心。“小茜,你说……咱去试试怎么样?我就不信会出事故。”
小茜惊讶地倒吸一口气,瞪大了眼睛:“不会吧,你还真要去呀!可是我妈妈说……”
“你不去我去。”林子打断了她的话,“你既然这么胆小,我就不带你了,哼!”林子半真实半故意地仰起头,用下巴对着小茜。
小茜虽是个谨慎的女生,可是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自己在学校怎么说也是个好学生,习惯了被老师在全班面前点名表扬,这时候被班上最调皮的“金刚”扣上“胆小”的帽子,这怎么行!凭着一时冲动,小茜脱口而出:“我也去!行了吧!”刚说出口,小茜就后悔了——她怎么能不听妈妈的话呢!但事已至此,就只能壮起胆子去了。“林子……那你答应我,一听到嗡嗡响,马上就跑。”
“行!放心吧!”
聂小茜又恍惚起来。这是真的吗?
小学的自己学习很好,似乎是同学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每次发奖状都有我,每次家长会也少不了我。但回过头来看,我并不快乐,因为我没什么朋友。我太矫情吗?或许吧。我爱显摆吗?可能有点。这些小学时留下影子,一直到现在,我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痕迹。我为什么去林子家玩?好像是家长们关系比较好。
林子真的想和我玩吗?还是当时谁都没想这么多?是我把儿时的自己想得太简单,还是太复杂了?
一连串的疑问让聂小茜有些累。她不想质询自己,于是继续陷入回忆。
林子拿起饭盒,带着小茜小心翼翼地走到厨房门前。林子想嘲笑小茜的胆小,把食指放到嘴前发出“嘘”的声音,然后特地装出屏气凝神的样子,非常缓慢地按下门把手。直到眼角瞟见小茜骤紧眉头,急得直跺脚,他才心满意足地推开门,走到微波炉前面。
小茜躲在林子身后,至探出小脑袋来盯着微波炉。林子从容地打开门,放进饭盒,关上门,把手伸向“微波”按钮。这时不知怎么的,林子心里也控制不住地开始打起鼓来。他想起小茜方才说的那些话,又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但妈妈确实教给他怎么用了呀!
林子把旋钮旋转到指向三分半的位置,做了个深呼吸——这次是真心的。小茜在身后跟着做了个更大的深呼吸,盯着小林的手伸向“启动”的按钮。“启动”的字样底下是红色的大写“START”。旁边是一个三角里一根竖线,也是红色的。
小茜突然想起品德与社会课上老师介绍过,三角形中间一个叹号是代表“危险”的标志,有这个标志的物品不能触碰。小茜在一瞬间将竖线看成了叹号,这一秒脑子中一片空白,她感到全身皮肤收紧,心脏快速地跳动,急促地吸了一口气,一句“不要碰它”的大喊还没出口,林子的指尖已经按下了“启动”按钮。小茜吓得拔腿就跑。
“不要碰它!!!”刚按完按钮的林子耳畔突然传来一声惊恐的叫喊,随机微波炉的“嗡嗡”声响起来。林子吓了一跳,快速地转身,一下子慌了手脚,手臂在空中挥舞,正好撞上了桌子上妈妈留的那盆水。林子力气大,一盆水被整个打翻,水花四溅,泼了他一身。冷水瞬间刺激他的皮肤,耳边微波炉的声音又催促“快跑”,于是他全力向门口逃去。匆忙之中,一脚踩上了刚刚泼到地上的水,一个重心不稳向前扑了下去,栽倒在厨房的地砖上,摔了个大马趴。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手忙脚乱地爬起身,更想不起来关门,一口气冲到了最远处的阳台。
林子刹住车,发现自己腿抖得厉害,手也发麻,跌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怔怔地看着窗外的花园。这时他才感觉身上又湿又冷,膝盖磕得生疼。旁边椅子上坐着的小茜也是惊魂未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微波炉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只剩下两个人的喘息声。
聂小茜写完这段点上句号,才发现自己的呼吸也略急促了一些。她回忆起那个手忙脚乱的场景,只觉得很是好笑。刚才写的时候竟然只顾着紧张,忘了笑。现在再去回味,越发有意思。
过了半天,林子才慢慢抬起腿,看到膝盖只是有点青紫,没有流血,这才略略松了一口气。一向争强好胜的他这时也偃旗息鼓,十分钟前的神气被泼了一大盆冷水,暗自想:怪不得妈妈让我和小茜学习呢。
“我……我就说嘛,”又过了半天,小茜才平复下来,开口说话,发现自己声音还在发抖,“我就说……会出事故嘛。”
林子定了定神,最后委屈地对我说:“你……你说得对。我再也不用微波炉了。”
故事结束了,断片了,续集不见了。至于吃午饭、林子妈妈回来、离开林子家,什么都不记得了。聂小茜蓦然抬起头,看看窗外倾落的几缕泛着金色的斜阳,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写了这么多、这么久。她不想活在当下,又不敢想象未来,她害怕真空,所以用笔画填满刚才的每一秒钟。高考完的第一个傍晚,没有同学,或是老同学,约她出去吃饭、唱KTV。现在故事结束,她倒是平静了下来。
大概就是这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写,以及写这么多,可能不只是那道生物题的缘故吧。希望我这几天能充实。
对了,也希望林子一切顺利,不管他在哪。
茜
还是老习惯,最后加上“茜”字。
窗外最后一抹金辉隐去,天空变为烟灰兰的颜色。聂小茜合上日记本,对自己微笑。门外传来妈妈叫她去吃晚饭的声音。
作者阐述:本来只是以上帝视角写了两个孩子的故事,和老师交流之后改为回忆体。三条线:高考后小茜的想法、小茜写在日记上的文字(斜体)、二年级时小茜和林子的故事。我没有尝试从二年级孩子的角度去体验这件事,因为我觉得我做不到,我不知道小孩子的真是想法。我们急着去探索新大陆、接受新信息,那些幼稚而充满童趣的小聪明小想法,随着成长的脚步淡化、褪色、消失,都是必然的。如果这个故事能带给读者一笑,还有笑过之后的对童年的回忆或感触,那就成功了。(免责声明:微波在人体中沿神经纤维造成乙酰胆碱的积累,那个是我灵感乍现写的,没有高考押题的意思哈哈哈哈~)
【终稿】微波炉的回忆
可以配乐:https://y.qq.com/portal/player.html
聂小茜坐在书房的椅子上,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本以为会和同学在线欢呼,和父母在家大声唱歌,现在却只想安安静静坐一会儿。她打开日记本,翻到新的一页。
她本想记录这几天的事——进考场时老师穿的红旗袍、全程带着的闷人的口罩、出校门时妈妈递过来的一大束鲜花——等到她真提起笔,反而突然什么都不想往下写。
当前阶段的任务她已经完成了,她无需也不愿意立刻面对那些已经完成使命的卷子;而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似乎还没到时候——发分之前,她没资格幻想大学的美好时光,至少她这么认为。
“茜茜,饭做得了,现在吃吗?”
“我不饿呢妈,等会再吃。凉了就用微波炉热一下。”今天高考完,她想任性一点。
微波炉。她好像想起了什么,却又不确定。
在许多个繁忙而充实的夜晚,她的时间的所有缝隙都被题目、分数和知识所填满。不想回顾过去又不敢展望未来,当下不可能成为真空,于是,她只有回忆。现在她可以允许自己说出口的话在大脑中停留,回转,细细体察,慢慢引出记忆深处、神经元最末梢的陈年旧事。——小学二年级去林子家玩。然后呢?小茜引得自己噗哧一声笑了出来。她记得这件事,而且记得十分细腻,细腻到足以让她惊叹。
想起一件好早的事。那时我上小学二年级,好像开学不久。
接着她恍惚起来,这是事实吗,还是记忆的编造?
我不确定那些细节,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我的记忆瞎编的。管它呢。
我记得我一进屋,他就不很高兴地告诉我,他妈妈夸我学习好,让他向我学习。我当时好像很开心。如果是现在听到,我一定会觉得惶恐而莫名其妙,赶快推辞。不过林子当时是怎么想的?天知道。聂小茜想到这里笑了。反正没事,多写点吧。
那次小茜到林子家去玩,林子父母外出有事,早晨把午饭做好放在桌上,教给林子怎么用微波炉。又叮嘱他插销已经插好,不许再动,只能按照指示按微波炉的按钮。“小茜是女孩子,在班里学习还那么好,老师每次都夸她。你是男子汉,不许欺负她,还要向她学习。”林子妈妈说,“妈妈在厨房桌子上放了一盆水,等着给鱼缸换水的,你不要弄洒了。”
两人玩了一会,小茜说她饿了。林子说,那咱们吃午饭。小茜说,她不吃凉的。小林很神气地说,用微波炉呀。
我当时听说,害怕得很,慌得连忙跳开两三步,又走到林子跟前晃他的胳膊,小声说:“林子,我妈妈说过,我们不能用微波炉,不能站在旁边。”
小茜本能地望向了厨房的方向,好像又感受到了小时候那种恐惧。但她随即开始嘲笑自己,长这么大了,怎么还对儿时无理取闹的事情如此“感同身受”。她继续任凭自己的记忆“合理改编”下去。
小林不信,他是班上胆子最大的,是很让老师头疼的“四大金刚”之一,向来以天不怕地不怕自称。现在一个小小的微波炉,能奈他何?林子挺起胸脯,富有男子汉气概地说:“不会的,一个微波炉,在旁边站一站都不行?我才不信呢。我妈妈就让我用的。”
小茜更紧张了:“不不不,只要微波炉开始发出嗡嗡声,就一定不能站在旁边。”
林子还是不信:“那你说,站了又会怎么样?”
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聂小茜对小学同学的印象大都模糊了。只记得他很调皮,学习不好,经常被老师拽到讲台上训话——把头垂得低低的,装出认错的样子,等老师背过身去再偷笑。但他人缘很好。男生们都喜欢和他玩,女生也从不躲着他。
他上哪个初中了?不知道,不记得了。高中呢?那更不知道了,小茜微微苦笑,可能出国了吧。
“嗯……”小茜拖着腮,微微撅起嘴,黑眼睛转了一大圈,“我不知道,反正会出事故的。”
“为什么我妈妈就让我用?”
“我不管,反正我妈妈不让,那就不行。”
“为什么大人用就没事?”
“嗯……大人没事,小孩子不能用。”
想到这里,聂小茜笑起来。微波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而水分子是极性的,微波场中相邻分子间相互作用,使温度升高。微波在人体中沿神经纤维造成乙酰胆碱的积累……
啊哈,怪不得自己会想起这段故事呢!这不是昨天生物考试题干中给的资料嘛。
小茜甚至对着自己轻轻“切”了一声。那时候懂什么,又拿你现在的知识去比划了。她接着往下写。
嘿,我不说还好,这一说,越发显得神秘,反倒勾引起来他的好奇心。“小茜,你说……咱去试试怎么样?我就不信会出事故。”
小茜惊讶地倒吸一口气,瞪大了眼睛:“不会吧,你还真要去呀!可是我妈妈说……”
“你不去我去。”林子打断了她的话,“你既然这么胆小,我就不带你了,哼!”林子半真实半故意地仰起头,用下巴对着小茜。
小茜虽是个谨慎的女生,可是一听这话就不乐意了,自己在学校怎么说也是个好学生,习惯了被老师在全班面前点名表扬,这时候被班上最调皮的“金刚”扣上“胆小”的帽子,这怎么行!凭着一时冲动,小茜脱口而出:“我也去!行了吧!”刚说出口,小茜就后悔了——她怎么能不听妈妈的话呢!但事已至此,就只能壮起胆子去了。“林子……那你答应我,一听到嗡嗡响,马上就跑。”
“行!放心吧!”
聂小茜又恍惚起来。这是真的吗?
小学的自己学习很好,似乎是同学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每次发奖状都有我,每次家长会也少不了我。但回过头来看,我并不快乐,因为我没什么朋友。我太矫情吗?或许吧。我爱显摆吗?可能有点。这些小学时留下影子,一直到现在,我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痕迹。我为什么去林子家玩?好像是家长们关系比较好。
林子真的想和我玩吗?还是当时谁都没想这么多?是我把儿时的自己想得太简单,还是太复杂了?
一连串的疑问让聂小茜有些累。她不想质询自己,于是继续陷入回忆。
林子拿起饭盒,带着小茜小心翼翼地走到厨房门前。林子想嘲笑小茜的胆小,把食指放到嘴前发出“嘘”的声音,然后特地装出屏气凝神的样子,非常缓慢地按下门把手。直到眼角瞟见小茜骤紧眉头,急得直跺脚,他才心满意足地推开门,走到微波炉前面。
小茜躲在林子身后,至探出小脑袋来盯着微波炉。林子从容地打开门,放进饭盒,关上门,把手伸向“微波”按钮。这时不知怎么的,林子心里也控制不住地开始打起鼓来。他想起小茜方才说的那些话,又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但妈妈确实教给他怎么用了呀!
林子把旋钮旋转到指向三分半的位置,做了个深呼吸——这次是真心的。小茜在身后跟着做了个更大的深呼吸,盯着小林的手伸向“启动”的按钮。“启动”的字样底下是红色的大写“START”。旁边是一个三角里一根竖线,也是红色的。
小茜突然想起品德与社会课上老师介绍过,三角形中间一个叹号是代表“危险”的标志,有这个标志的物品不能触碰。小茜在一瞬间将竖线看成了叹号,这一秒脑子中一片空白,她感到全身皮肤收紧,心脏快速地跳动,急促地吸了一口气,一句“不要碰它”的大喊还没出口,林子的指尖已经按下了“启动”按钮。小茜吓得拔腿就跑。
“不要碰它!!!”刚按完按钮的林子耳畔突然传来一声惊恐的叫喊,随机微波炉的“嗡嗡”声响起来。林子吓了一跳,快速地转身,一下子慌了手脚,手臂在空中挥舞,正好撞上了桌子上妈妈留的那盆水。林子力气大,一盆水被整个打翻,水花四溅,泼了他一身。冷水瞬间刺激他的皮肤,耳边微波炉的声音又催促“快跑”,于是他全力向门口逃去。匆忙之中,一脚踩上了刚刚泼到地上的水,一个重心不稳向前扑了下去,栽倒在厨房的地砖上,摔了个大马趴。他什么也顾不上了,手忙脚乱地爬起身,更想不起来关门,一口气冲到了最远处的阳台。
林子刹住车,发现自己腿抖得厉害,手也发麻,跌坐在阳台的椅子上,怔怔地看着窗外的花园。这时他才感觉身上又湿又冷,膝盖磕得生疼。旁边椅子上坐着的小茜也是惊魂未定,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微波炉的声音已经听不见了,只剩下两个人的喘息声。
聂小茜写完这段点上句号,才发现自己的呼吸也略急促了一些。她回忆起那个手忙脚乱的场景,只觉得很是好笑。刚才写的时候竟然只顾着紧张,忘了笑。现在再去回味,越发有意思。
过了半天,林子才慢慢抬起腿,看到膝盖只是有点青紫,没有流血,这才略略松了一口气。一向争强好胜的他这时也偃旗息鼓,十分钟前的神气被泼了一大盆冷水,暗自想:怪不得妈妈让我和小茜学习呢。
“我……我就说嘛,”又过了半天,小茜才平复下来,开口说话,发现自己声音还在发抖,“我就说……会出事故嘛。”
林子定了定神,最后委屈地对我说:“你……你说得对。我再也不用微波炉了。”
故事结束了,断片了,续集不见了。至于吃午饭、林子妈妈回来、离开林子家,什么都不记得了。聂小茜蓦然抬起头,看看窗外倾落的几缕泛着金色的斜阳,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写了这么多、这么久。她不想活在当下,又不敢想象未来,她害怕真空,所以用笔画填满刚才的每一秒钟。高考完的第一个傍晚,没有同学,或是老同学,约她出去吃饭、唱KTV。现在故事结束,她倒是平静了下来。
大概就是这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写,以及写这么多,可能不只是那道生物题的缘故吧。希望我这几天能充实。
还是老习惯,最后加上“茜”字。
窗外最后一抹金辉隐去,天空变为烟灰兰的颜色。聂小茜合上日记本,门外传来妈妈的声音:“茜茜,菜都凉了,给你用微波炉热上了。快点去把菜取出来吃饭,等你呢。”聂小茜这才听到肚子咕咕的叫声。
她走到厨房门口,缓缓按下门把手,莫名感到紧张。接着她扑哧一声笑了,寻思说合着是自己吓唬自己呢!打开门的一刹那,微波炉传来一声尖锐而清脆的“叮——!”,迅速减弱却延长的余音仿佛又把她拉回了那个中午,以及那个不记得什么时候“叮”,但确乎是曾经酿成了一场可笑的闹剧的微波炉。
或许这一切中的大部分都是记忆的编造吧——“印象”早就把原著改编为了最适合小时候的自己演,也最适合长大后的自己看的剧本。聂小茜对自己微笑。
“哎,妈,来啦!”
闪光点:最开始只是写了故事本身,虽然过程很流畅而有趣,但结尾总是少那么一些“味道”。(味道真是个很奇怪的东西~)修改为回忆,再穿插进日记本上的文字部分,这个构思或许算是有新意。这样给单纯的赞美童年天真烂漫,加入了更加深沉一些的回忆、怀念、怅惘和释然。
BUG:或许情感表达不太明确,但我认为一篇文章不一定非要所有人有同样的感受。我在写的时候,对哪部分是日记文字、哪部分是上帝视角记述,选择时略有纠结,毕竟写日记还是比较随意的。以及不知道对小茜和林子的个人性格特征(比如交友方面)需不需要再加些笔墨。
对了,本来女孩名字是小茜(xi一声),后来想加上姓,以区分现在和过去,就想到了聂小倩(茜)~
(请回答第一题:小茜一共笑了几次?笑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茜的形象和情感:)
既写了高考后的小茜还要写小时候的小茜,而且能让读者明确地区分出来,这一定很费脑子吧哈哈O(∩_∩)O
我觉得有一个小bug是感觉高考之后的小茜对回忆的反思和对自己的质询,比如小林现在在哪里、他到底是真心和自己玩耍的吗,这些可能对读者来说看着有点乱,也许可以往偏后的地方移一移。
结尾正好妈妈做好了晚饭,不知道有没有用微波炉 再听见“叮!”的一声会不会觉得是回忆里传来的
闪光点:回忆与日记穿插,就可以从多个角度看这个故事,而且还起了梳理故事的作用,不仅不会觉得乱,反而故事骨架还很清晰
bug:主角是因为高考后对未知感到焦虑才写的日记吗?或许情感上可以再写的透彻一点。
感觉高考结束后的回忆体这个设计很巧妙,虽然没高考过,但是中考后也的的确确有很强烈的空虚或者说这个虚空的感受,而正因如此陷入过去的回忆当中。故事本身的描写很好(羡慕脸)
作为小学时候的“金刚”我感觉其实林子受伤了也不会那么容易悔改,有点奇怪的是小茜作为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会想起一个和自己差距这么大的林子的过去,而且也可以看出他对林子其实也没有什么关心。
看到修改版的努力了? 不过不自然。我感觉高考完的空虚,不是什么情绪都没有,只是一时不知该怎么安放。在这个时候突然非常认真地沉浸到了一桩童年的、对此刻的自己没有特殊意义的事情,感觉不大可能。如果回忆起来,也可以是一会儿想起一些点滴那种飘飘忽忽的状态?总之,在故事里,除了回忆比此刻更重要的那种类型,一般叙事的重点应该在人物的当下时刻。如果回忆不是当下时刻自然生发的,不能呼应当下的环境氛围,就会让人觉得别扭。
X女同学评论
闪光点:作者以日记中的微波炉为线索,回忆了童年“趣事”,行文流畅,生动真实。文章叙事视角涉及了高考后的聂小茜,童年的聂小茜,以及上帝视角。多个角度切换让文章更有层次感和代入感。“日记”的文体很新颖,拉近了读者和角色的距离,更能引起读者共鸣,结尾给读者留了很大的想象空间。总而言之,文章很精彩,令人意犹未尽!
建议:开头想到小时候的“微波炉”事件那里可以再增添一些过渡,让文章看起来更自然~
Z女同学评论
闪光点:莫名其妙从聂小茜的身上看到了作者的影子嘿嘿\(//∇//)\。作者把聂小茜小时候的天真懵懂和那种呆呆的傻气都写的很真实很有韵味。诸如“妈妈不让,那就不行”“吓得拔腿就跑”等的小细节都写得很真实。文章的标题微波炉串联了聂小茜的童年和成人、朋友与温度、回忆与现实,是一篇很温暖的文章。
不足:如今的聂小茜刚刚高考过,回忆她的过去。那么在写回忆过去的聂小茜的心理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加一些很具有“高考特色”的小细节?“长大后突然想起小时候的印象并把它写成剧本”和“高考完放眼过去的印象并写成了剧本”这两种状态里,感觉这篇文章更偏向第一种。
母上大人评论
小说从正面描写和心理活动两条线同步展开,相互交叉,反映了现实和回忆的真实感受。第二主角,小时候的同学林子很生动,应该是映照了主人公生活中真实遇到的某人,才有这样亲切的感觉。两个七八岁小朋友开微波炉的细节,也是符合逻辑的行为,对于新事物的探索和担心,对于家长嘱托和希冀尝试之间的结合,使得他们又心动,又心忧,又勇敢,又慌张,最后虽然勉强成功,却也是一片混乱,而两个孩子将其归结到一个“真理”:家长说得对,会出事故嘛!但这个事故和真正的事故又不是一个概念,故而造成了一定的幽默和诙谐,紧张而幼稚的心态更加显得可爱。这个情节设置还是富有新意的。
Z男同学评论
闪光点:聂小茜在高考后回忆陈年旧事,想起小时候她去林子家玩时由微波炉引发的一段故事。两个孩子捣鼓微波炉就反映出我们小时候不顾家长的警告,以身试法,结果闯祸了,很多人的切身经历。所以选材很符合一个孩子的童年形象。还是老习惯,最后加上”茜”字 。回归现实,继续把这份回忆收藏起来。
缺点:如果放在回忆的情节里,加上对方的心理描写或太清晰的语言描写可能就不太真实了,更适合放在别的地方。
第三阶段总结:
1. 叙事中的人物要设定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挖掘人物的闪光点。故事可以贴近平常人的生活实际,但如果没有个性和特点,就会千篇一律,令读者索然无味。叙事中的环境是为人物和情节服务的,选择什么地点,或者说选择表达出这个环境的什么特点,形成衬托或反差,这是我要考虑的。在这一阶段,我也尝试着去想象、创造,抓住闪烁跳跃的灵感。但我还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我的局限,突破自己的恐惧。比如这次大作品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写现实和回忆的穿插,我感觉会有味道,但这不一定是读者的感受。我的用词还是不够大胆,想象力不够丰富——或者说即使想到了,也不敢于下笔。比如三个词语那次作业,我对没什么关联的三个词有些手足无措,在“编写”故事的时候也感到很不自在。很多地方不敢触碰,浅尝辄止,张力和感染力不够强。说到底畏惧的是完全放开了之后的不安全感,这可能和课业压力也有关系。这是我有些遗憾的地方。
2. 这个学期报创写课,是想在课业人物比较重的时候作为调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自己保持活力和年轻。三次大作品写的都是“回忆体”,我对“回忆——感悟”的形式更加熟练,但也反映出我不勇于突破。不过,或许也没必要急于突破,我可以试着写现实主义一些的小说,比较适合我~我发现自己享受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物,描绘他/她的世界,写下她/他的境遇,其实也是在抒写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追求与梦想。但有时我对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的把握还是不准确,容易模棱两可,抓不住读者的眼球。
这学期写的其他作文
1.有a标a上
“有a标a上,无a找o e。”四十名初入小学的懵懂孩童,齐声朗读着这句口诀,教室中充盈着稚嫩的栖息。郭老师站在讲台上,笑眯眯地看着我们。
郭老师是我一二年级的语文启蒙老师,个子不高,约莫三十来岁年纪。她的牙齿不太整齐,但笑起来很好看,嘴角漾开温暖与喜悦,薄薄的下唇弯成月牙,旁边有一个浅浅的酒窝,星星般伴着月亮。她留着一头精心烫过的长发,但总是用卡子整齐地别在脑后,从不让我们看到披散的样子。她鼻梁上那副眼镜一直没变,边框是方形的、窄红色的。
课间时分,她常坐在讲台前用红色的钢笔水批改作业,任教室中喧闹嘈杂,充斥着男生学摩托车启动的声音,和女生给对方起的稀奇古怪的外号,她自安然地在作业本上划着符号,不时抬头看着我们笑笑。
学了不少汉字之后,有一次她问我们汉字整体的读音与拼音中每个音节的读音有何关联。我一向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但那次我鼓着勇气举起手。她的目光停留在我身上,眼中闪过一道欣喜,温和地请我回答。至于我是如何作答的早已忘却,但记得的是她很开心地对着全班表扬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仿佛是她自己答对了一样。
二年级的少先队入队仪式上,郭老师亲自为每一名同学系红领巾。她柔和灵巧、一丝不苟地重复手上的动作,到我这里时,我自豪地站得笔直,她夸我时呼出的气温暖地触碰到我的面颊。她始终微笑着,好像对她来说那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天。
毕业后再回到小学时,我颈上的红领巾早已变为胸口的团徽了。那些遥远的拼音口诀,不是被遗忘就是早已封存在记忆深处。而我,也在拥抱青春、迈向成熟的同时,逐渐褪去童年的稚嫩,早已无处寻觅初入学堂时那份天真与童心。
郭老师还是老样子,整齐别好的卷发,动人的笑容,只是眼角的皱纹似乎重了些;还是那副窄红边框的眼镜,只是镜片大概厚了些。我们坐下闲谈,我无意间看到她的教案——那小巧俊秀的、用红色钢笔水写出的久违的字迹——有a标a上,无a找o e。
这么多年来,送走一班班的学生,又迎来一群群小不点,这句话总是在第一节拼音课堂上从郭老师嘴中讲出,化作多少学生孩提时代的语文启蒙。现在,那些稚气的童音,似乎重回我的脑海,再次萦绕在耳畔。我们大多不再记挂学习旅途上最初的陪伴者与引路人,但却不知她的启蒙实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幼苗茁壮成长,在日后绽开妍丽的花朵。
在那之后我就没再回过小学。伏案间隙,暂且搁笔,我看着窗外沐浴着春风的桃花摇曳,想象着十年前郭老师在春日的课间,托着腮看校园里花朵绽放的样子。若身有彩蝶翩飞翼,多想回到童年,在春日的校园,喧闹的课间,再听她讲一遍:有a标a上——
无a,何处找o e。
2.人间烟火味
初中时地铁站旁边有一对夫妇开的鸡蛋灌饼小摊。冬天的清早上学,远远就能看到小摊上方腾起缕缕炊烟,化作白汽升至半空中,很高才消失在干燥的空气里。买完灌饼,直走到另一条小路的拐角处,还是能闻到浓郁的烟火气味,嘴中仿佛已经满是咸津津的味道,于是手中的灌饼更馋人了。
我是那个小摊的常客。不要辣、多刷点酱、加根香肠是我一贯的“配方”。摊主阿姨很和气,约莫四十来岁样子。凛冽的冬风把她的脸吹得通红,同样通红的手却丝毫不受影响,总是很熟练麻利地拿饼、抹酱、夹菜。
有次我问她:“阿姨,您多早就在这儿了?”
“我呀,早上五点出来的。”她向灌饼上抹了酱,似乎因有人跟她搭话而感到欣喜,笑着回答。她口音很重,我听得有些费劲。
“这么早呀。”我接了一句。
“那可不是,你们上班上学的,都是急急忙忙,早上吃口热乎的灌饼多好。”她加进青菜和香肠,笑着递给我。她牙齿不太整齐,眼角有明显的皱纹,但笑起来很亲切。我说声谢谢,拿着灌饼上学去了。
这对夫妇,和立交桥下推着烤红薯的三轮车等红灯的、路灯下马路边铺开摊子卖芒果的、高校的楼道里静悄悄的拖地的人一样,都为生计做着平凡的努力。但平凡不是平庸。
我想,这些从小摊前面匆匆走过的路人,会在接下来的一天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精彩与失败、兴奋与苦闷;他们过着银行高管和商场保安这样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不变的是每个清早,鸡蛋灌饼摊上的缕缕炊烟,和温暖的人间烟火味。
人物那篇的虚构蛮可以哒? 要自信咳
突破往往来源于渴望,压制不住的渴望?
第一篇加分习作好精巧,闪闪发光的。
另外我想起来:关于现实的人笔下也会比较现实,关于自己心中小世界的人笔下会比较天马行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关注的,以及现实和幻想世界其实也不是二元对立的,可以如南北西东那样以虚构去呼应现实,也可以反过来。